辛亥革命史料抉择之困惑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异议

作者简介:
孔祥吉,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村田雄二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学界对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评价过高,实际上冯氏的辛亥革命论著漏洞百出。本文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依据,指出冯书有关孙中山一些重要活动记载不确,或与实际不符;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述失误,与日档记载相反;冯自由甚至对自己参加过的历史事件记忆不清。冯自由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记载不确的原因是,由于条件所限,对于清廷及日本等外国政府所存之档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回忆录写作。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2)01-0127-12

      随着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来临,坊间对叙述这场革命历史的著作,兴趣日益浓厚,对同盟会元老冯自由的著述更是好评如潮,认为其“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为研究辛亥革命史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的可信资料。”①“这本书的史料非常丰富,也反映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书评说它材料搜集二十余年,无一字无来历。”②笔者以前也持类似观点,但在近年来接触大量日本外务省档案后,对冯自由笔下的辛亥革命史著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冯氏笔下的辛亥革命史可谓同类著作中的上乘之作,其重要作用非其他著作可以取代。但是,对冯氏的论述必须考而后信,区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千万不可全部视作信史。否则,辛亥革命历史的若干重要真相,将永远不可能大白于天下;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原来面貌,也不可能得到恢复;同时,也会影响到正确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教训。

      一、学界对冯自由辛亥革命史论著评价过高

      冯自由辛亥革命史著作之所以被学界推重,与其特殊的革命经历有密切联系。

      冯自由(1882年-1958年5月6日),原名懋龙,字健华,原籍广东省南海县盐步高村人。其父冯镜如出生于香港,主要从事文具印刷业,始而经商香港,继而定居日本。冯自由出生于日本横滨,幼年时曾短期回国,较多时间在横滨读书。

      1895年孙中山领导兴中会起义失败后,到海外宣扬革命,组织力量,在横滨得到了冯镜如的大力支持。后来兴中会横滨分会成立,冯镜如出任会长。年方14岁的冯自由也加入兴中会,帮助从事分送信件工作,遂有“革命童子”之称。此后,冯氏于1897年在横滨华侨大学学习,1899年转入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深造。与此同时,冯自由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先后与郑贯一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与沈翔云等创办《国民报》,又与章太炎、秦力山等人联名号召组织“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

      1905年,冯自由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不久,孙中山即派冯自由往香港、广州、澳门等地,并亲书手谕:“中国革命同盟会总理孙文,特委托会员冯君自由、李君自重二人在香港、粤城、澳门等地,联络同志。二君热心爱国,诚实待人,足堪本会委托之任。凡有志入盟者,可由二君主盟收接。特此通知,仰祈察照是荷。”③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成立,此委任状则为9月8日签发。此状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对冯自由非常信任。李自重是香港富商李煜堂之子,李氏父子均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支持者与追随者,贡献良多;冯自由又是李煜堂之乘龙快婿。冯自由在香港担任《中国日报》社长兼编辑,稍后被选为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并参与策划潮州黄冈起义与惠州七女湖起义。辛亥革命前,他赴加拿大筹募革命活动经费,并接办《大同报》。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咨参议院,请议决设立稽勋局”,着手表彰勋臣。1912年3月23日,参议院接受孙中山建议,临时稽勋局成立。经孙中山、黄兴推荐,冯自由出任局长。同时,在各省设立分局,负责搜罗征集对开国有贡献之人的革命事迹。④冯氏在稽勋局任职15个月,对全国各地之史料做了汇综核实,掌握了大量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和事迹,这为其日后撰写辛亥革命史奠定了基础。1913年冯氏因参与“二次革命”被捕,获释后由香港转赴日本、美洲等地继续革命活动。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坚决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被开除出国民党;1935年虽然恢复党籍,却一直受到冷遇,仅任立法委员等职。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赴台湾担任“国策顾问”。

      冯自由长期追随孙中山,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来又有空闲时间,于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撰述《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华侨革命史话》、《华侨革命开国史》以及《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等辛亥革命史著作,成果丰硕。《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是冯氏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出版的,它记述了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起义开始,到汪精卫谋炸清摄政王为止的重要历史事件。此后,又出版了该书续编。章太炎在为此书所撰序言中称:“南海冯自由,与同盟会最久,又尝为稽勋局长,以其所见,又遍访故旧,而作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虽未周悉,然阿私之见少矣。其以‘开国前’名者,以为情有诚伪,事有轻重,事后之所为者,不得与事前比;且将前之艰难,晓示后进。”⑤章氏要言不烦,尚属平实。章太炎称“阿私之见少矣”,不是说没有。冯自由在自序中亦谓:“余不敢谓此取材之丰富出于一切载籍之上,然自信此书实较出版以前之任何记载为详细确实,此余可以负责公言者。”⑥这表明作者对此书内容非常自信。

      1936年,针对国人对于辛亥革命“多数典忘宗,喜谤前辈”的现状,冯自由又陆续出版了《革命逸史》,凡6册。孙科所撰序言对此书称颂备至:

      冯自由先生为吾党之先进,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于总理创业垂统之伟绩丰功,嘉谟嘉猷,以及诸先烈先进经邦纬国之精神,致命遂志之奇节,莫不亲见亲闻,参与其事。其于南方及国外之党务报务与军事活动,躬为主持者,历有年所。民国成立,出长稽勋局,旁求博采,访查考订,于海内外同志效忠党国之勋劳事绩,更深明晰。囊年以所搜集数十年资料与访问耆旧所得,证之本身之见闻经历,著成《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各二集,均属吾党珍贵史料,取材精审,考证确切,依历史之演变,辨性质之异同,发潜德之幽光,揭清政之黑暗,或显或晦,经其笔述,莫不趣味盎然,历历如绘,感人至深。出版以来,不胫而走,一版再版,风行遐迩。今者将其近年著述,辑为《革命逸史》多集,内蕴丰富,与前相埒,彰善瘅恶,正谬补阙,一人一事,均堪为景仰先烈之资,加强国人对本党之认识,了然民国缔造之艰辛,阅历之险阻,确立共同之信念,而振发其爱国保种之心志,奠定民族复兴之始基,则其直接间接贡献于党国者,诚不浅矣。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