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 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6-0099-07 自1853年春攻克南京并在此建都,太平天国共计统治南京达11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太平天国是如何统治的?南京究竟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由于相关资料零散匮乏,特别是太平天国自身文献对此甚少论及,这方面研究存在不小难度,学界已有成果不多,留有较大研究余地。本文拟在梳理中西文资料的基础上探析这一时期南京的主要变化脉络。凡大家熟知的史实,本文尽量从略。 先谈城市外观的变化。吴敬梓《儒林外史》就明代南京城描述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稠集,金粉楼台。”这奠定了南京作为东南第一大都市的规模和轮廓。太平军攻城时在仪凤门炸开一个二丈余缺口,后又加以修葺,所以城墙基本保持完好。 城内建筑则发生较大变化,有新建也有毁损。太平天国诸王府成为全城最为醒目壮观的象征性建筑。例如,天王府是在清两江总督衙门旧址上扩建而成,气势磅礴,穷极壮丽。洪秀全在《御制千字诏》中描摹道:“京都钟阜,殿陛辉鲜,林苑芳菲,兰桂叠妍,宫禁焕灿,楼阁百层,延阙琼瑶,钟罄铿锵。”建成这些王府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并使南京原有建筑大量被毁。据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载,“天贼、东贼伪府,多毁民居,拓益其巢穴”。马寿陵《金陵癸甲新乐府》:“制军署作天王府,黄泥冈作东王府……民房瓦,皇城砖,上河水尽芜湖盘。”据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卷20,“皇城”指毗邻朝阳门(今中山门)的明皇城,先前已因太平军猛攻位于午门前的八旗兵驻防城(俗称“满城”)而受损,至此完全沦为废墟。太平军搜挖金银是导致建筑受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该城陷落前后,城内官绅富商等纷纷设法藏匿财物,太平军遂有大范围搜挖金银、追缴浮财之举。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载,“贼间有于井中及花台得金银者,于是凡井中及花台、夹墙、仰板悉开挖,或有或无,或但见一缸水者,而金陵房屋靡不拆坏。”另有马寿陵《金陵癸甲新乐府》描述道:“……倾筐倒箧欲未餍,下掘地板上冲屋;还恐金银藏复壁,以刃撞壁壁几覆”,为“物无贵贱同时残”、“家无大小同时破”而嘘唏不已。此外,太平军在南京实行严别男女政策,将全城居民以25人为单位,按照性别分别编入男馆或女馆,选择宽敞房屋集中居住,俗称“打馆”。据在城内开油坊的王永年后来在其《紫苹馆诗钞》中自述,某日午后某太平军首领来到其宅院,“令以东院居众兄弟,西院居众姐妹,前后墙门堵断,并将街邻驱入,以左右屋二十四间住满为度,名曰男、女馆”。此举使许多民居空寂无人,被辟为馆子的房屋内部结构则不同程度受损。 南京原先的街衢布局也遭破坏。东王府坐落在旱西门(今汉西门)黄泥冈,杨秀清为便于其庞大的仪仗队出行,下令拆毁两边房屋拓宽道路,故时人有“恐作盘拏嫌路窄,五丈宽街犹拆屋”、“旧时坊曲失纵横”之叹。 佛教寺院等古建筑则严重被毁。南京多名寺古刹,且规模宏大,鼎盛时城南号称有480寺,清咸丰初年尚存数十处。太平天国独尊上帝,严禁偶像崇拜,定都后大规模摧毁神像及其所在,致使无数名胜古迹毁于一旦。有佚名《粤逆纪略》记载说,“贼遇庙宇悉谓之‘妖’,无不焚毁。姑就金陵言,城外则白云寺、灵谷寺、蒋侯庙、高座寺、天界寺、雨花台亭、长干塔、吕祖阁、天后宫、静海寺,城内则鹫峰寺、朝天宫、十庙等处,此犹其最著者。至无名寺观则指不胜屈,间遇神像无不斫弃”,曾国藩《讨粤匪檄》也指责太平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其实,太平军因大兴土木急需大量建材,所以主要是拆毁而非焚毁。当时就连耄耋老人也被征派来拆庙,故时人叹曰:“蛮呼神道尽妖魔,胜迹名山拆毁多。鞭扑老人升峻屋,龙钟几辈见阎罗。”并有“拆妖庙,梁柱成山储木料”一说。莫愁湖后楼立有明代中山王徐达塑像,也一并被毁。长干塔即大报恩寺琉璃塔,坐落城南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系明成祖为纪念其生母兴建,九层八面,高80米,全部采用五彩琉璃砖构件建成。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将之与比萨斜塔等并称为“世界奇观”,在西方有很高知名度。太平军攻城时在该塔第三层架炮与守城清军对轰,塔身受损,随后外壁佛像与内壁神龛俱被毁坏。天京事变中,韦昌辉担心石达开占据该塔攻城,下令将之炸毁。嗣后来访的洋人慕名而至,常带走废墟中的琉璃砖作为纪念。 围攻南京的清江南大营对当地名胜也多有破坏。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南京城外有宁国寺,本金陵八景之一,自贼窜扰,又经兵勇盘踞其中,古松数万株概遭砍伐;其余宝山胜刹扫地无余。” 南京珍藏的无数文献典籍同样毁损殆尽。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太平天国为确立上帝信仰,宣布唯有经洪秀全审订、由官方刊刻的书籍始准阅读,将包括孔孟经书在内的其余一切书籍斥为“妖书”,下令焚毁,凡买卖藏读者一律问罪。紧接着,全城开始大规模搜查销毁古书,“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这场焚书运动前后持续近一年,引起士子的普遍反感和抵触。有人形容此举是“焚弃诗书踵暴秦”,甚至认为“较秦火尤甚,殊堪痛恨”。与焚书相呼应,太平天国在首义诸王寿诞之月举行科举考试,仍沿用八股文、试帖诗衡文取士,但题目不是出自四书五经,而是依据上帝教教义,如1859年南京会试,文题为“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尔们认得禾救饥,乃念日头好上天”。出于政治上的顾虑和文化上的隔阂,读书人通常避之唯恐不及,应试者多为粗通文墨的医卜星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