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驱袁是辛亥革命前夕清廷内部发生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它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的演变,相关论著虽有论及①,但均局限于驱袁事件发生之际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考察,始终忽视这一事件所发生的国际背景,没有注意到驱袁事件与当时联美制日外交失败之间的关系,亦忽视驱袁事件发生之后清廷内外围绕袁氏复出问题而展开的斗争,以及美、英、日等国的不同反应。本文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美国国务院的相关外交档案文件,并结合中文档案和文献资料,从内政和外交两个维度,对载沣驱袁的经过、美国政府的反应以及载沣罢黜袁世凯的原因和袁世凯的复出等问题做一些补充研究,以便我们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清末政局的复杂性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载沣驱袁经过 载沣驱袁事件缘起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于当日即发布懿旨,宣布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在其成人之前由载沣监国、行使军国政事。次日(15日),慈禧太后本人也撒手人寰。两宫的去世,使得戊戌政变以来一直遭压制的帝党和后党之争的历史旧案重新浮出水面。当年拥光绪帝推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即在海外发起倒袁运动。他们发表《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并上书摄政王载沣,历数袁世凯罪状,控告光绪帝系被袁世凯谋害,呼吁载沣“为先帝复大传,为国民除大蠹”。②康有为甚至为此两次致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控告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请求美国政府出面进行干涉。③同时,他们还策划与善耆、载泽等满族亲贵和岑春煊、瞿鸿
、张之洞等汉族官僚联络,劝说载沣迅速去除袁世凯。④ 在朝廷内部,一些满族亲贵和汉族官僚也发起了倒袁运动。还在光绪帝去世前不久,御史江春霖就有感于袁世凯五十寿辰时前来祝贺的各路官员堵塞门庭,袁的权势如日中天,于10月3日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建议为国家和为袁世凯家族计,须对袁世凯的权势加以裁抑。⑤12月19日摄政王载沣在宣统皇帝登基后为表示新朝“恩泽”,命庆亲王奕劻以亲王世袭罔替,赏加袁世凯太子太保衔,御史江春霖又于12月29日上书摄政王,不满褒奖,控告奕劻、袁世凯结党营私,败坏官场风气,“关系于前途者甚巨”,提醒载沣“重思之”。⑥御史赵炳麟也上书摄政王,直言袁世凯为人险恶,“包藏祸心”,“树植私党,挟制朝廷”,“他日必生意外之变”,建议摄政王在“方今主少国疑”之际速将袁罢斥,“以奠国本而杜后患”。⑦据载涛回忆,善耆、载泽等满族亲贵则以袁世凯权力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劝说载沣尽快严办袁世凯,指出:“此时若不速作处置,则内外军政方面,皆是袁之党羽;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⑧度支部尚书载泽还鼓动载沣乘机除掉袁世凯,为光绪皇帝复仇,密谓:“大行皇帝之事,天下称冤;皇上年幼,尔摄政其毋自贻伊戚。”⑨ 在如何处置袁世凯问题上,年轻的摄政王载沣优柔寡断,缺乏清初康熙帝擒杀权臣鳌拜的政治胆略,将此等需要果断速决之事商诸庆亲王奕劻和军机大臣张之洞等人。狡猾、贪财的奕劻早已被袁世凯的金钱所收买,坚决反对将袁世凯革职治罪,一再为袁缓颊。据报载,“初六日,摄政王特召庆邸进内,密商惩处袁尚书之旨,庆曾竭力斡旋,事遂中止。至初八日,复特诏庆邸入对,重询惩处袁氏之事,并掷阅江御史参袁原折,罗列劣迹多款。摄政王意拟派员彻查,再予处分。庆邸又代为面求。摄政王但允不予深究,仍须降旨开缺。庆邸面请不如令其自行告病。摄政王亦不允,并云我亦深知其才可用,无如其居心实不可问,并历数其劣迹。词意之间,坚形于色。庆邸知无可挽回,至初十日遂因足疾续假,而袁尚书开缺之旨,即于十一日发表。”⑩据溥仪回忆,奕劻还曾以北洋军起来造反相威胁,阻止载沣将袁治罪,说道:“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11)而张之洞虽非袁的同党,但以“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亦不赞成杀袁。(12) 慑于各种压力,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于朝堂散值后,复召张之洞、世续入内廷,拟定上谕(13),仅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回籍,称:“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14)同时,又发布上谕,命那桐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另赏载澍为乾清门头等侍卫。 就在载沣颁布驱袁上谕的当日,袁世凯获知朝廷将有不利于己的事情发生,为免遭不测,即携部分家眷匆匆乘火车前往天津英国租界躲避,并由他的同党、直隶总督杨士骧派人暗中加以保护。(15)袁的长子袁克定则留在北京,致函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公使馆,请求需要时给予庇护。(16)在杨士骧派人通知他没有生命危险后,袁与他的家人才于4日返回北京,5日下午5时乘坐京汉铁路专车离京,回籍“养疴”。(17) 二、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 载沣驱袁表面看来纯属清廷内部事件,但实则不然。这一事件在当时就引起相关列强的密切关注,并以美国政府的反应最为强烈。在摄政王颁布罢黜袁世凯上谕当日下午4时,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W.W.Rockhill)就将这一上谕电告国务院,并将载沣罢黜袁世凯看作满族官僚的“反动行为”(18),认为“突然罢免袁世凯只是反动政策的第一步,既危害中国的利益,也危害外人的利益”。(19)紧接着,柔克义便与其他国家的驻华公使聚集在美国使馆商量对策,建议联合向摄政王载沣提出抗议。当晚10时,柔克义致电国务卿,请求授权他与其他国家的驻华公使分别提交照会,称:“今天下午,我拜访了我的多数同僚,所有人均认为罢免袁世凯造成了十分严峻的局面,需要立即向中国政府抗议。袁参与中国政府对维护秩序、稳定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的罢免一定会在中国产生极为不好的后果,可能引发严重骚乱。您是否授权我就此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中国政府注意这一草率行动给美国政府留下的不快印象。我们建议提出相似的抗议,但不采取联合方式。希望尽速回复。”(20)对此,国务卿罗脱(Elihu Root)当即复电,表示同意,并指示柔克义在向清政府提出的抗议中加上以下内容:“我们深信这种草率的不明智的行动将会损害中国的信誉,毁坏中国在世界上赢得的尊重,极大地伤害中国政府业已宣布的为了促进中国的独立与强盛的明智计划,并且使美国依据1858年条约第一款规定的并为1903年条约所重申的为中国提出一些友好的忠告变得极为困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