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1)10-0044-04 一 牛津博士麻翁之发现 2008年年底在北京读易洞书房举办宋育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惜乏资料,后蒙广州四书斋主热忱邮来《泰西各国采风记》光绪丙申年五月袖海山房石印本,因见一手材料而获新知不少,如宋由京师出使欧洲所作感事诗《浮海至巴黎纪程百韵》、宋与牛津麻博士讨论通行字典等掌故,书中提到的麻博士却一直不知何人。 与近代使臣出洋考察游记相比,宋育仁《采风记》详载欧洲所见风土志,因立足中西对比更显参鉴价值。在书中采风记第二·学校篇后有一附文《与英国麻博士议修各国通行字典说例》,此为当时学人所未发,且出自一个晚清学者的著作中颇富新意,文中麻博士无详细介绍有待钩沉。 二 何以断定牛津麻博士为麦克斯·穆勒 2010年初夏,经清史所研究生谢建东帮助,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李源澄所编《论学》民国期刊,其中在特大号发现有吕洪年《宋育仁先生事略》一文,叙述翔实,语词恳切,写到宋与麻博士讨论处有一小字,注明“即严复译之穆勒”,方知麻翁为穆勒尊称,穆与麻因音译不同而别。吕洪年祖籍仁寿,1911年生于成都,精通经文,涵泳书林,为民国年间之人,所记可信。但严复所译书的著者约翰穆勒却为英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没有语言文字学研究,不会和宋育仁有通行字典的讨论,1873年就已去世,在宋出洋前已为古人,不可能与之来往,故再寻英国学者同名穆勒之士,麦克斯·穆勒即进入资料视野。麦在西洋学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开创,如神话学、宗教学、语言学等著述丰厚,有西方宗教学之父称誉。在《同文解字序》里宋育仁详记去牛津拜访之事,符合此翁特点的当属牛津麦克斯·穆勒。另则宋育仁采风记·第二学校中提到某日招赴东方学会,东方学会正是麦克斯·穆勒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当为麻博士就是英国近世学者麦克斯·穆勒的确证。 三 宋育仁与麦克斯·穆勒的学术交往 通过以下记载,可见麦宋之交的深度与广度,故摘选一些内容以参考。 (一)《泰西各国采风记·第二学校》光绪丙申年五月袖海山房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至伦敦闻有麻翁者,为博古学士,能识埃及文。访之,出所携石刻相示,渠亦不能读其文,但言埃及字,凡三类:有模绘法,如画虎示虎;有定实法,如画妃别于王;有从音法,贤异于权之类,此三体者,古人混用焉,今惟用音,令人易晓。因询以西土文字,凡几变。麻举二字相示,一画蛇形,三变而成字,又三变而成希腊文,又一变而成罗马文,又一变而成今字,即二十六字母中之F。埃及石刻据麻称为开辟四千年前古文,以时按之,则夏末商初时也。其文有三体,于古先所传六书为象形象意象声,而无指事转注假借,指事原与象形一类,而义更隐微,疑埃及古文亦有此体,而西人说字不能通其意,随混入模绘一类,转注假借以体兼用,即在四体之中,亦所应有,特西土未及知耳…… 按:宋育仁到伦敦后携带石刻访求麻翁,麻翁讲解埃及文字源流的经过。 ……索逊者,英主之先,为日耳曼之族,千年前入主英国,故其文字行于英伦三岛,索逊文又来自印度,故从梵典旁行,以音乐为主,乃悟麻所云,古文八变。而至今文者,盖缘埃及文,有从音一类,参以梵典拼音之法,以字母就方音,有一种语言,即别成一种文字,文凡八变,括二十六字母而言,声音则迁地而变,故各国自为字典,而字母皆同,习其语即通其文…… 按:宋育仁顿悟麻翁所云古文八变,对其同文字典构想的启示。 ……道光末英人黎雅各来中国传教,同治中曾译孝经论语周易诗礼记,携归国。今黎尚存,年七十余,在英叩以传中学,生徒答言西国无所用,习中文者甚稀。一日招赴东方学会,列坐十余人,无识中文者,惟黎以西语译屈原传……① 按:宋育仁受邀参加麻翁加入的东方学会其他学术活动,参与黎雅各演讲辨析,可谓历历在目。 (二)《古篆沿革隶古写经序(续前)》 余以甲午之岁,从使泰西获交英博士麻翁年七十矣,为言五洲同文,时会将至,因共商榷,以为千载一时。余言:主音之字,口耳相传,百里而差,千里而异。主形之文,目之所识,心理原同,终古相符,环球一致。麻翁匙其言,因出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相质,颇疑篆文繁复。说:每迂回不能久识不忘,相悦以解。乃为举释古篆异形数字,则大惊喜,重以此业相望……[1] 按:宋育仁与麻翁讨论五洲同文,举出并解释古篆异形文字,麻翁惊喜并激励宋完成此作。 (三)《同文解字序》 ……昔年随使英伦,交日本留学书记生望月小太郎,介绍牛津大学博士麻公,年七十矣,素有文学重名,因与讨论文字,相与甚欢。为言主音之字,百里而差,立形之文,五洲可共识,拼音以附语言,百年而一变,据形以范音义,终古而不移。博士深匙其言,且曰五洲同文乃学界必至知期,西文自印度传来,至今已八变。其源不可得而悉,举字母第六字为道其故。余深叹博士之言,中国人士罕有其比。博士因问中国文字源流,出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相质,云曰十年前得之于中国使馆,不能尽识,视如埃及古文,资博古考订而已。既别寓,书相闻,乃申论拟撰同文字书义例,以贻博士。书在采风记中。博士覆书,深表同情。时余与曾公孙广铨同为参赞,曾闻其得识麻博士,大惊喜,为言惠敏,在使间,闻其名愿见而未得,今愿为译往。乃再访博士于牛津,言论向晡未巳,博士讶余博辩,猝问年几何矣,曾公孙代为答曰,其年虽少,然治此学已十余年,既成书若干卷也。博士乃手出平日所著拟撰同文发例一编为赠,且言助公成此大业也,余手加额谢,属曾为译华文未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