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4日凌晨,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广慈医院病房遇刺身亡(以下简称陶案)。这一天是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后的第14天,所以,陶案堪称为中华民国开国第一案,一桩攸关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国运的重大政治命案。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陶案并没有得到认真追究。因此,关于陶案发生的直接原因及经过情形等,现有的说法相互歧异矛盾的地方不少。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对陶案相关的几个问题重新进行梳理,以期得出更加接近事实真相的结论来。 一、上海光复后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是陶案发生的直接背景 众所周知,光复会与同盟会在1907年以后曾经闹过两次分裂,使得两个革命团体之间关系十分紧张。但1911年筹备广州起义期间,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关系有所缓和,因光复会骨干李燮和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的个人关系,且在南洋为起义筹了款。 但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之一的赵声(拥有同盟会与光复会双重身份)忧愤成疾,不治身亡。陶成章等怀疑是胡汉民下毒,再次对同盟会产生疑忌,双方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章太炎《自定年谱》写道:“赵伯先之死,未有疑克强(黄兴字——笔者注)者也。焕卿(陶成章字)不能分别,并恶之。至是,日与黄(兴)、陈(其美)不合……”①同年7月,陶成章从南洋回到上海,组织“锐进学社”,作为光复会的秘密联络机关,由尹锐志、尹维峻姊妹负责。当时,陈其美与宋教仁、谭人凤等正在酝酿成立中部同盟会总会,准备在长江中下游发动革命。7月26日,陈其美与陶成章在沈缦云宅开会,讨论同盟会与光复会合作问题。会议中,陶成章与陈其美发生争执,陈其美一怒之下,竟掏出手枪要打陶成章。陶成章怕不利于己,便匆匆离开上海,再次前往南洋。 在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人物李燮和“出其不意地立了首功,拿下吴淞、闸北”②。连陈其美的部下章天觉也说:“其实,按学历资格功绩,李燮和实为首功之人。”③杨谱笙也说:“当时(上海绅商)多数人推举都督的对象是李英石。起义前大家原有‘谁先入咸阳谁尊王’(指刘邦、项羽故事)的想法,而李燮和首先光复吴淞、闸北,因此又多瞩目李燮和。如果没有李燮和插一脚,就可能推英石当都督。”④黄兴在获悉上海光复后,也写信给李燮和,要其主持沪事。黄兴在信中说:“沪事竟告成功,雄才佩甚……沪事如何进取,乞卓裁主持,不必远商也。”⑤ 光复会、同盟会与上海绅商三种政治势力争夺沪军都督一职,结果为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之一的陈其美以非常手段得到。光复会的李燮和不仅没当上都督,而且连起义后上海“临时总司令”也被解除,陈其美仅给他安排了个“参谋”职务。这样一来,光复会方面“大哗”⑥。“有人主张逮捕陈其美,治以违令起事篡窃名义之罪”⑦。但“李燮和考虑再三,以为武昌起义不久,上海刚刚光复,全国形势还没有稳定,如果兄弟阋墙,不但引人耻笑,而且要贻误革命全局,因而坚决主张退让”⑧。这时,上海绅商领袖李平书急忙出来斡旋,他对李燮和说:“今日之事,以大局为重,愿公一言。”李燮和欣然答曰:“诺。”⑨11月9日,李燮和率部去吴淞成立吴淞军政分府及光复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并宣布只承认苏州的军政府为江苏全省军政府,与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处于对等地位。 陈其美对此大为不满,首先派出刺客企图刺杀李燮和。据余焕东回忆,当他与李燮和在吴淞车站乘车往上海时,忽有人从车窗外开枪,将李燮和的随身卫士击毙。陈其美本想以武力解决吴淞军政分府,但因实力不够不得不放弃。陈其美随后又派出某会党头目持枪到李燮和的吴淞军政分府,与李谈判,勒令李取消军政分府。李表示服从,改为光复军总司令部。 上海争督事件发生后,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恶化。 出于对同盟会的新仇旧恨,光复会领导人章太炎、陶成章等采取拥护反正旧军官、湖北都督黎元洪的政治立场,否定同盟会及其领袖的正统地位,使光复会与同盟会处于更加尖锐的对立地位。 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公推汤寿潜为浙江都督,陶成章任都督府参议部参议。12月2日,南京光复后,在上海的各省代表联合会上,陈其美等人极力推举黄兴为大元帅,而光复会附和立宪派及旧官僚,力推黎元洪。12月4日,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在江苏教育总会开大会,出席会议的还有陈其美、汤寿潜、程德全三位都督以及赵凤昌、章驾时、章太炎、王一亭、蔡元培、顾忠琛等各方面有影响的头面人物。会议议决: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公举黄兴为假定大元帅,即以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仍驻武昌。这本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却遭到了立宪派、旧官僚以及光复会方面的强烈反对。居正回忆当时情形说:“章太炎先生哭诉:黎为首义之鄂军大都督,黄为战时总司令,由黎委任,是黄为黎之部下,应以黎为大元帅,黄为副元帅。”⑩一位老官僚说:“黎宋卿在武昌首义,劳苦功高。先头赴武昌一部分代表,已举黎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都督,事实上为大元帅。今反被选副元帅,在黄兴之下,太不合理矣。”(11)程德全的代表章驾时“为感情冲动,力然其说,欲将选举案推翻,以黎为大元帅,黄兴副”(12)。还有人说:“这次选举,完全是宋教仁、陈其美二人,恐怕武昌真成了中央政府,于同盟会不利,所以煽动留沪的一部分代表,扮演了这一幕滑稽戏。”(13)在陶成章等人的运动下,以朱瑞为首的江浙联军将领对黄兴采取大不敬的态度。他们说:“此人(指黄兴)弃武汉而来,若令守南京,不又弃南京耶?”(14)扬言“不愿隶汉阳败将之下”(15)。钱基博说:“江浙联军诸将,自以克南京有功,而(黄)兴则弃武汉以来,不服……江浙联军诸将既新胜虚骄,而轻黄兴败将……”(16)时任浙军参谋的葛敬恩后来回忆说:“革命军既下南京,革命党人内部问题不断暴露,争执摩擦,日益剧烈。如推举大元帅一事,一部分人主张推黄兴担任,一部分人则主张推黎元洪,我们浙军中的将领主推黎的居多。其时人们党派分野并未划得十分清楚,我们起初对这事情的想法,以为黎毕竟是武昌首义的人物,黄虽属同盟会领袖之一,但为汉阳作战败将,浙军司令朱瑞主张就很明朗。我们的司令部因设在省谘议局,来访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都想说服浙军表示坚强主张,借以增加自己势力。袒黄兴(亦即袒孙中山)、袒黎元洪,一时闹得不可开交。光复会分子反对同盟会日益露骨,陶焕卿、李燮和一派鼓吹与同盟会分家,我们成了此等人的对象。沪军参谋长黄郛也曾来过南京,他也多少有些活动。他先向我说服,我本来是最恨派系分裂的,黄郛讲明当时必须推举黄兴的理由,他还希望我劝告朱瑞,要求朱勿在军中续唱高调。朱本富理智,经过这番疏通,浙军方面才没很坚持下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