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卡勒鲍特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青年天才,1977年出生于比利时。2000年23岁时,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的维克多·霍塔学院,因毕业设计“巴黎布兰里码头艺术与文明元博物馆”而获Ren Serrure建筑大奖。此后,他得到欧盟的达·芬奇奖学金的资助,并到巴黎发展。2001年,他因作品《灵活性,可容纳50000完全自给自足的居民的水城》(Elasticity,an aquatic city of 50 000 inhabitants entirely autonomous)获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授予的拿破仑·歌德恰尔建筑大奖(the Grand Architecture Prize Napoléon Godecharle)。2005年,他又获创新建筑大奖(奖给比利时的法国社区中最优秀的12位建筑师),同年应邀在韩国首尔举办建筑个展。自此,卡勒鲍特作为一位卓越的纸上建筑师受到全球的关注。
图1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卡勒鲍特设计的生态建筑或生态城市虽然多数属于概念设计,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那些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且具有科学前瞻性的设计,对生态设计的引领作用,却非那些已建的生态建筑可比。卡勒鲍特的作品很多,这里只能选取几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逐一评述。 卡勒鲍特2008年设计的“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Lilypad,A Floating Ecopolis for Climate Refugees)(图1、图2、图3、图4)和2010年设计的鲸鱼型的浮动花园(Physalia,A positive energy amphibious garden to clean European waterways)(图5、图6、图7)是两个极富艺术性且不乏警世和反讽意味的作品。
图2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图3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图4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图5 鲸鱼型的浮动花园 这两个设计在技术的运用上颇有相通之处。前者将太阳、风和潮汐等自然能量巧妙地转换为生态城上的机构和居民所能利用的自足性能量,同时,生态城在漂浮过程中又可利用海水和城中的植物产生自然的生态效能,使城市实现无污染和零排放,成为真正的逃避生态灾难的气候避难所。后者则是利用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和船底的流水产生自足性能源,利用生物过滤实现自主性代谢,减少水污染和有害排放。同样是漂浮性生态仿生建筑,前者运用了睡莲意象,后者则运用了诺亚方舟意象;前者采取明哲保身的逃跑主义思路,自循环、自代谢、无污染、零排放;后者则是心忧天下的思路,在保持生态自主性和自足性的同时,还增加了一种去污清污功能——它不仅是一座在即将来临的生态灾变中可以救赎贪婪的人类的花园式方舟,还是一艘巨型的河水除污机,既拯救人类,同时还将拯救世界。 卡勒鲍特的许多设计都结合了信息技术、仿生学和生态疗法。他的设计既充满了诗意,也饱含着深刻的生态焦虑,同时,也暗含着对当代人类贪婪而残酷的欲望的嘲讽。 除了这类逃难式的生态建筑(包括为上海设计的“氢化酶”,Hydrogenase)外,卡勒鲍特更关注的主题,是城市空间的生态性重建问题。他在2005年为瑞士日内瓦设计的“大地叙事”(图8、图9)和两年后为香港设计的“香味丛林”(Perfumed Jungle)(图10)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图6 鲸鱼型的浮动花园
图7 鲸鱼型的浮动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