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的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书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在周朝,实际上已基本是文官治政了。汉代的乡举里选,举选的实际上也是文官(必须精通儒学)。隋唐的科举取士,考你能不能写诗,诗写得好,便能做官,这更是典型的文官治政了。那时的西方,还是贵族和教会把持政权,有的还处于蒙昧时代。

      在中国的文官治政时代,不做官的人在争取做官(比如参加科举)的同时也在学文。“儒为席上珍”,士农工商,士居四民之首,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力。士必须通文,文的表现形式是书法。所以,在古代中国,法律上规定士人必须书法优秀,否则不能做官。①而且按《新唐书·选举志下》所记:“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士人能否做官,首先是看其是否“楷法遒美”,即书法要好。也就是说,书法不好,你的其他条件再好,国家也不会录用你,可见书法对于士人的重要性。

      其实,士人和文人是有区别的,正史上记载的就有《儒林传》和《文苑传》的区别。儒士关心的是世道人心,文人感兴趣的是诗文。比如,唐伯虎只是一个文人,而方孝孺则是儒士,但方孝孺诗文也是十分佳的。要知《儒林传》中的人大多具有《文苑传》中人的文,而《文苑传》中的人却未必有《儒林传》中人的品德和原则。所以,士人、儒林之人首先都是文人。本文为了叙述方便,统称这二者为文人。

      文官治政的国家,处处讲究文化性,尤其是经过文人之手的领域,必赋有文化内涵。书法、绘画、医学、园林,甚至赌博、游戏皆然。这和欧洲的艺术以贵族气、教会精神和匠气为突出者不同。南朝陈姚最云:“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②意思是说,图画本来在书法之前产生,而现在人们反而贵重书法,轻贱图画了。而且,六朝之后,绘画就一直是向书法借鉴的,文人作画则更特别强调书法用笔。这是因为,早期绘画是工匠的事。日、月、山、水等文字本来也是图画,后来演变为文字,而文字就是文人们的事了,文人参与,发展便快,且赋予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哲学方面的内涵。所以,书法后来居上,因为书法中的文化内涵更多。也因此,绘画要借鉴书法。

      书法,当然要有一定的技巧,但文化性更为重要。所以,历代大书法家中,一是高级官员居多,二是文化修养高的人居多。因为是文官治政,高级官员的文化修养差不多皆是高的。何况隋唐之后,法律上规定,参加科举的人必须书法优秀。所以,两条可以合一,即书法优秀者必然文化修养很高。

      杨守敬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尤其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专业书法家,他的主要精力用之于学术,他的书法还只是他学术修养的体现。

      一 杨守敬书法中的文化底蕴

      杨守敬的书法特点是:淳雅朴厚中显示出浓厚的书卷气。这和他书法中的文化底蕴有关。

      杨守敬主要是一个学者,而且首先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自从他二十岁时见到六严的《舆地图》一册后,便手绘成两部,决心从此献身于地图地理学。他在给“□吾”的信中说:“守敬年二十即好舆地之学,壬戌计偕入都,始嗜金石文字;庚辰至日本,又致力目录。此三端者,皆自信不随人作计,而于舆地尤始终不倦。十余年前到《隋书地理志考证》,罗君叔韫见之,叹为地理绝学,其实尚非守敬之极致也。”③杨守敬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的《水经注疏》四十卷,是代表清代研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最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把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及李善兰的算学,誉为清朝“三绝学”④。

      

      行书《赠似椿仁兄》四条屏(戒斋藏)

      在明清两代,研究《水经注》的学者颇众,明代有著名学者黄省曾、吴管、朱谋炜、赵奇美等人,在清代有顾炎武、顾祖尚、胡东雄、阎百诗、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王先谦等人,皆赫赫名家。最有名的成果如朱谋炜的《水经注笺》、戴震参加官修的《水经注》(武英殿本)、赵一清的《水经注释》、全祖望的七校《水经注》、王先谦的《合校水经注》等等。但这些研究,主要限于版本校勘,《经》、《注》分辨,字句纠谬等“笺”、“校”、“释”、“补”、“刊误”等几个方面,至于“疏”还基本没有。杨守敬为《水经注》作“疏”,引用的书目达七百多种,可见其学识之渊博。他详注《水经注》文字之讹误、出处、源流,疏导前人的不可解或误解者,对其中有关历史之记载、习俗之传闻、地理今昔之变迁等等,无不旁征博引,一一为之疏证。例如卷三十四《江水二》,杨守敬在“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故为立庙,号‘朝云’焉”这段话后疏曰:“自宋玉以下,全本《襄阳耆旧记》,见《清宫故事》三。《御览》三百九十九亦节引,与《高唐赋》有异。《寰宇记》云:阳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吴船录》:阳台在巫山东鹤峰上。又云:自巫峡三百五里至神女庙。《元一统志》:神女祠,唐仪凤元年置。则非故庙矣。而《隋志》甑山县有阳台山。《寰宇记》亦谓阳台庙在汊川县南二十五里。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令裴敬为碑以正之。”可见,为了这一段话,杨守敬查阅了多少文献啊。《水经注》中还有很多优美的文辞,我们原以为是郦道元的文笔,经杨守敬指出,才知实为古人的文章,由郦摘录而已。如卷二《河水二》中有一段:“……上承北河于疏勒之东,西北流经疏勒国南……东南流经疏勒城下……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蟊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杨守敬先是指出“东西”二字互倒,当然这可能是传抄之误;接着又以《后汉书》等证明,耿恭迁居之城乃车师之疏勒城,非此疏勒国之疏勒城;又云“胡三省辨之,谓‘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最后结论“郦说误也”。杨疏中指出了郦道元等人的很多错误,皆有据可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