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绘画的研究和学习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当代绘画界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细分出很多分支方向,如史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等。但若要真正把握绘画中的真谛,就应当联系绘画的创作实践及其发展演变,将各门学问综合起来研究。尤其是绘画构图这门学问,它是关于绘画形式和内涵构成的学问,按照谢赫“经营位置”的意思,构图和创作中的运思、构思是一体的。可以说,构图本身就是绘画创作的学问,同样也是绘画发展演变的学问,所以要将其放在绘画创作及绘画发展史中去研究。 一、绘画构图从原始走向成熟的主要发展线索 人类早期的艺术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比较初级、原始和稚拙的特点。已知最早的绘画是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图1)。法国、西班牙交界处的拉斯科洞窟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等,画在洞窟石壁上,没有确定的边框,没有刻意的布局安排,当然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内容或深奥精神意义的表现;技法比较简单,以平面勾勒为主;从构图上看是散点式的、相对缺乏构图设计意识的松散随意的构图,但也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构图形式。
图1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 人类早期的艺术都是综合性的,依附于其他行为与事物。经过长期发展,艺术从最原始的简单绘画形式,相继发展出了像彩陶、青铜器等工艺器皿上的比较精致的装饰形式;绘画也出现了像埃及壁画、汉画像石刻以及各类宗教壁画、玻璃窗画等装饰性绘画。还有就是呆板的神像类偶像式构图。这些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涉及到整体布置的问题,并从中逐步形成了对称、平衡、饱满、明确中心及等级层次等等基本的构图原则。而这些都是在一些装饰性、应用性艺术中形成的基本的形式原则及审美意识。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绘画到魏晋时期就产生了比较成熟的绘画构图,并有了涉及绘画构图的理论研究(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而欧洲绘画到更晚的文艺复兴时期才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绘画形式及绘画构图研究,时间上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但欧洲文艺复兴绘画却更广泛、更深刻地完成了绘画构图的成熟过程,产生了更理想化,又更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模式。 当然,中国和欧洲的绘画形式是不同的,构图上也有不同的追求。中国画始终与书法保持密切关系,重视主观意象因素,而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寻求在平面画面上的半抽象的“经营位置”,形成较独特的构图体系。而欧洲绘画虽然成熟较晚,但欧洲画家更多地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致力于再现现实中的美,将科学的透视法运用于绘画构图,寻求二维平面中的三维表现,崇尚古典主义理想化的审美表现,因而创造出了完整严谨的构图体系。不能说这种体系是最完美的体系,但从其艺术追求上来看应当称其为最为理想化的构图体系,也是全面成熟的构图体系。
图2 (意)拉斐尔《椅中圣母》 二、文艺复兴有代表性的绘画构图 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典时代思想和创新思考方式来推动变革,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人文主义思想及新的艺术观念的产物。 人文主义思想源起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其后在整个西欧得到发展。人文主义者以“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展开了一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崇尚理性与尊严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哲学与世界观方面,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研究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主张个性解放和复兴古代优秀艺术传统,建立起融理性、情感、现实为一体的高度理想化的艺术观、审美观。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家们认为,绘画首先要按照人类的理性原则来表现外部世界,而不能像中世纪那样排斥自然主义,或是否定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马萨乔等艺术家们为了更自然地表现透视和明暗关系,都在改善自己的技法,努力做到能真实地描摹人体形态。 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时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弗朗西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