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闫守轩,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辽宁 大连 116029;朱宁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 大连 116029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实践蓬勃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偏误和准备的不足阻滞着小班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小班化教育不应只作为应对入学人数减少的工具,而应指向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小班化教育的实质是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而不是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积极的“人为”过程,而不是一个由于班级人数缩减而自动、“自为”的过程。


期刊代号:G3
分类名称: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12-0005-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1]2011年8月4日,教育部组织专题研讨中小学小班化问题,计划出台相关措施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大班额现象,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相继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实践与研究蓬勃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偏误和准备的不足阻滞着小班化教育的纵深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以期能够正确引导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开展。

      一、小班化教育的选择:作为应对入学人数减少的工具还是指向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掀起一场缩减中小学班级规模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人口及教育等方面背景:激烈的国际竞争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各国对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高速的经济发展也为小班化教育的兴起与推进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经费支撑;伴随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入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运动的推动下,传统大班额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无能为力与抹杀,日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个性化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入学人数的逐步减少也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便利和优势条件。于是,承载着个别化、个性化教育重任的小班化教育得以兴起和蓬勃发展。

      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和趋势来看,控制并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经历,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普及、巩固阶段迈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与自主性品质的必然选择。

      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对小学作出规定:“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2]自此,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本土探索,随后,南京、杭州与天津等城市也相继走上小班化教育改革之路,如今小班化教育实践在更多地区逐步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班化教育在上述地区得以率先实验探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开始步入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换。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势必逐步从传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现代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转变,这是催生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动因。当然,上述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入学人数的逐步回落的确是我国一些地区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入学人数的减少为小班化教育探索提供了一种优势或可能。但是,入学人数的减少只是为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一个优势和充分条件,实施小班化教育与入学人数的减少并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生源减少与班额缩减之间并没有统计学上的联系。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力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恰好是在其入学人数回升之时,主要是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供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同时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向美国教育提出了造就个性化创新人才的突出要求。这样,小班化教育就成为美国当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应对时代挑战的突破口。

      其实,在我国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小学全部班额的20.03%,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5.42%;全国初中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初中全部班额的51.34%,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14.76%。”[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经济、教育发达的城市,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生纷纷选择到优质学校就读,致使薄弱学校生源减少,班级规模“被迫”缩小,而优质学校班额则“被迫”扩大;在农村地区,主要是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校班级规模扩大。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站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深化素质教育、培育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与高度,顺应教育人本化和人们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趋势,深刻认识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时代诉求与紧迫性,否则偏误的认识必然导致偏误的实践。

      二、小班化教育的实质:小班额的大班化教育还是小班额的小班化教育

      所谓小班化教育,首先是小班,小班额是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小班”并没有全球通用的定义和标准,它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在美国,班额在20人以下的班级才可称为“小班”,而英国学者近期研究发现,班额在25人以下的班级就有明显优势。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小班化教育的班级人数以25人以下为宜,不应超过30人。

      广义来讲,小班化教育就是在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的班级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字面而言,小班本身仅仅是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它可以承载任何教学模式,但并不是所有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进行的教育教学都可以称为小班化教育。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只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必要条件,绝不是小班化教育的本质特征。小班化教育彰显与要求的是一种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种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主体性、基于每个学生特点与差异、为了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小班额的个性化教育,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特征和基本精神。扬小班弃大班,从人性关怀的角度看,它彰显的是人的地位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真正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