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家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 重庆400715; 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重庆400715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基于对美国精神的追寻,以政治社会化为导向,美国高校在多元文化中不懈地坚持整体一致性的公民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学习、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品格教育、公民宗教的形式来完成道德知识的获得、道德情感与技能的培养,并以相关理论创新引领公民道德教育,以教育评价作为促进手段,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2)07-0117-06

      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社会各界对公民教育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美国高校,并不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来培养公民道德以达到培养未来公民的理念与做法,值得我们细加研究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政治社会化实质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经过互动而形成特定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态度,并在政治行为过程中形成政治能力的过程。美国学界普遍认为,大学时代所获得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经验与政治能力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高等教育而使大学生进入政治社会并形成公民道德意识与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美国精神: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在多元文化中的不懈坚持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需要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进而获得较为一致的民族价值观,其公民社会才有可能获得建立。在美国民族国家滥觞形成的独立伊始,美国就以《独立宣言》作为其古典自由主义的彰显、以《宪法》作为其古典共和主义的宣扬来奠定其民族性格之基。美利坚公民基本的共同价值在于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其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其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博爱仁慈、诚实守信为其核心的道德观,以多元与个性为其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有学者指出,美利坚的民族文化核心实质上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美利坚’文化是一种英国新教文化,即是一种受到启蒙运动、殖民经验和革命经验影响的文化。”①但是,作为一个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异质文化的熔炉,美国必须寻求一致的民族梦想以培养同质的公民。与此同时,必须注重其多元社会的不同需要,在尊重差异文化、差异种族与民族、差异宗教中培养有差异的公民。在美国历史上,异质的多元与同质的追寻一直是美国公民教育的难点也是重点。从差异政治的公民教育观来看,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以自己认为可靠的方式自由表达政治、社会、道德、民族、种族、宗教以及个人价值观;培养公民能够与异质价值观进行交流、体认与交融;培养公民学会倾听他者的价值观与叙事,并做分析;认识到政治的反抗将是政治压迫最直接也是最好的反应。斯默霍姆对离心以及向心倾向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向心力涉及文化倾向(如接受共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以及结构性特征(如参与共同的群体、协会和机构),而离心力是在亚群体中培养与主流群体或社会纽带相分离的做法,保持其独特的传统。”②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主义对公民教育的离心力是巨大的,这也是美国古典自由主义所极力倡导的,但是美国古典共和主义坚持以“差异的缺席”这一导向来建立同质的社会。正如斯勒辛格指出的那样,“在美国这样的异质国家,共同的语言是凝聚国家的必要纽带……制度化的双语仍然是美国碎片化的另一个来源,是‘一种人民’的另一个威胁。”③“事实上,这些孩子不仅仅属于他们的父母,可以这样说,他们也是共和国的孩子。因而,我们会坚持要求他们学习一些有关这个共和国的历史和共同价值观。”④反映到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以来,美国高校注重通过历史课程中的独立战争、内战、二战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经典演讲等来强化美国的民族认同感;注重通过参观、社区实践来强化“we people”的理念以增强美利坚的民族精神。

      二、面对挑战:注重整体一致性的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上世纪80年代,皮特·哈特研究合作公司曾对15-21岁美国公民进行了公民价值、目标与公民义务观的取样调查,受访者中仅有12%的人认为主动参加各类选举是良好公民的体现之一,仅有24%的受访者认为帮助社区是最重要的公民目标之一,甚至有65%的受访者回答说从来不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根据托马斯·里克纳在《完善人格教育》中所描述,“美国15-24岁男性青年的凶杀犯罪比加拿大高7倍,比日本高40倍。其中18岁以下的凶杀犯罪从1965年至1975年增加了1倍,从1984年至1988年仅四年间又提高了48%”。⑤这种趋势延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甚至发展到本世纪初,尽管各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好转的趋势,但却仍旧不容乐观。面对“9·11”的恐怖袭击,共和主义迅速占据上风,美国政府及社会各界都一致强调“增强公民责任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紧迫目标”,甚至自由主义人士也认为,“用程序和制度的方法平衡个人利益是不够的。一定的公民德性与公益精神是必要的”,“公共政策在很多方面都依赖于个人生活方式中负责任的决定”,因此,“恰当的公民概念似乎要求权利和责任的平衡”。⑥

      (一)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获得公民道德知识

      课程是教育学生的主体媒介,“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它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⑦开设通识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保存和扩大美国社会所必需的伦理和社会价值”。⑧所以,95%以上的美国大学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分布必修”、“核心课程”、“以能力为基础”三种形式来进行。所谓“分布必修”就是让学生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三大学科领域中各选择1-2门课程;“核心课程”就是以伦理学、哲学等系列讲座和研讨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需要必修1-2门不等的与伦理学等有关的核心课程,以促进学生澄清道德认识的问题;“以能力为基础”主要是道德实践活动课程而非学科课程来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在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将这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设计并推行适合自己学校的通识教育并培养学生公民道德知识。以美国杜克大学2000年的课程手册为例来说明,通识课程设置的标准为:其一,以批判的立场看待与研习一种及一种以上的哲学、文化、宗教及伦理道德中观点的分歧;其二,综合地运用学科维度、历史维度、政策维度与专业维度来分析伦理、政治观点的分歧;其三,要把学生的课堂功课和实际社会服务经验以及对伦理观点的反省和思考结合起来。⑨由此可见,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超越个人利益以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以西方历史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影响学生,极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美国价值观、文化观与政治观以促进其美国精神的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