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宇文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是教育的信度危机。诱发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科理念的纷争、教育内容的不稳定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陈旧。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不仅要通过学科化和科学化的手段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魅力、科学理性和知识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过程的威信,还要通过制度、政策来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带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负压与行为负能,创造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7-0010-04

      思想政治教育信度问题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路和教学观念的理论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问题。当前,不论是在教育实践还是在学科化意义上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正处于学科生长、理论建设和实践拓展的重要时期,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实效性不强、可信度不高、教育期望和教育后果不一致的尴尬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所表明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有助于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建设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一

      “信度”原为测试学术语,常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指的是测量活动在工具、程序或结果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又称可靠性。[1](P460)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掌握不同教育信息、怀有不同行为目的和活动期望的对立统一的双方,既定教育目标在不同受教育群体中间所产生的效果不仅存在差别,而且在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也很难保证能够取得相同的教育效果、达到相同的教育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一个信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是衡量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在关系和结果上是否具有可信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指示范畴。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思想关系变化、意识观念变更、价值认知变革和素质觉悟变置的复杂活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多端性、复杂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和后果就很难用可以准确测定的数值统计和数理逻辑表达并测定,多数情况下只能用规范性或象征性的描述来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所蕴含的教育目标与结果、预期与实效之间的一致性或可靠性问题就转化为一种更加直观并可以凭借相关现象来判断的表现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与实现的可信程度、一致程度。不难想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越高,表明教育结果的可重复性和教育过程的可信性越高。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越高并不绝对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一定越高,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预期与结果之间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才能够为实现既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恒定性和实效均衡性奠定基础。这样一来,任何科学而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会去追求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信度,也都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信度中获益。

      遗憾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信度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因信度降低而造成实效受损的危急状态或临界状况,其基本表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期望与结果上出现离散或断裂的状态,直观表现是受教者(当然也包括部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表示怀疑,对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到过程再到后果缺乏思想认同、实践信心和价值信任。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了当前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即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度危机,特别是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程及其内容“选而不学、学而不信、信而不笃”的状况。[2]可以说,这种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怎样出现信度危机的呢?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意识性意味着教育者所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天然地负有一定的教育使命,对受教育者也抱有一定的教育期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具有明显交换性和互动性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在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时也会抱有一定的预期,其中既有对教育者人格、知识和魅力的预期,也有对获得包括知识、智慧和素质在内的自我认可的理想教育成果的预期。这表明,与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对于教育预期的“差序格局”,这其中的差异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制造了思想政治教育信度乃至信度危机的存在场。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提供服务并实现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改变。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给受教育者以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也赋予受教育者某种期望的品格和素质,而且相比较而言,教育者对后者的期望要高于前者,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一门育人科学的缘故。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当其意识不到品格和素质对于自身事业顺利及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时,特别是在知识的功利价值能够最大化的条件下,则倾向于看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信息或知识的价值。这种状况,实际上就隐含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期望上的价值对立和信度危机。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教育双方在知识或技能的维度上会出现信度危机,在价值或人格的维度上也会出现信度危机。就前者而言,教育者所提供的知识或技能要么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期望,要么在不同的受教者群体中不具备可重复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信度危机的根源。就后者而言,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或素质魅力失去他信度或不具备可重复性,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伦信度的危机。当然,鉴于立足于情感、意志和态度之上的价值观、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够标志人的根本性改变的范畴不易变动而且只有在外部信息的充分干预下才能发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致力于塑造与改变的人的价值观、能力和素质,往往只能借助于外在的知识和信息的输入。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人上的信度最终也要通过其培育知识的信度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信度与育知信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不必然是对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