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家新,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与作用、政治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困境,并针对新时期网络时代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可以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结构、改进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方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等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2)3-0025-04

      一、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意义与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里主客体运动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既体现了国家政治制度所能获得的社会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又能体现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运行过程中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在政治社会化中,学校无疑是将社会政治文化传导给未来社会成员的最佳场所。“学校可以加强或增添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好感。它们也能提供共同的信条,用以使人们对共同体和政权做出富有感情的响应。”[1]9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使大学生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掌握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态度,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进而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136-138那么,通过政治社会化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何处呢?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互动,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能力、培养政治素质的过程。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其政治社会化程度越高,政治文化才越有可能传播得深入而持久,而这种持久与深入将会更大程度上将社会成员与社会政治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理解、认同与支持。所以,大学生政治意识形态如何、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都在侵袭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对于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产生了很多迷茫与误解。只有获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与此同时,积极的政治参与意味着大学生经历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今天的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的物质文化创造者,也是未来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其政治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文化影响格外重要。大学生通过政治知识学习,并在参与学校社团、社区活动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获得对国家、社会合法性存在的体认,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从源头上了解政治动荡的根源,知晓如何让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支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及其培养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主动了解政治知识的热情较高,在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也能较为主动地通过主流新闻媒体了解国家与世界政治、社会事件并参与讨论。在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社区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与政治责任感,并能通过社会实践与服务,了解党的政策,知晓社区民情,增强政治情感,形成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这是我们看到的积极可喜的一面。

      但是从政治素质教育的主体角度来看,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觉自愿获取政治系统影响的动机不强,延缓了政治系统有效培养“政治人”的进程,也降低了培养合格政治公民的有效性,这种相对的政治游离状态,使得大学生主动获得政治素质的自觉性不够,不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伴随着动机不强,政治偏见与误区一定程度的存在着,特别是随着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出现以及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学生对主流政治心存怀疑与困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

      从主体的实践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有效的政治参与机会,有政治理论但缺乏政治实践,有政治热情但缺少必要的政治理性,导致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在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积极,但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明显不足,比方说在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参加学生会、团委会的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时表现出其消极性;有些学生的政治参与明显具有功利性,譬如有些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以后就业、择业及参加各种评优、评先的功能性手段。这些政治参与效能感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养成及政治素质的提高。

      从政治素质培养的内容来看,对政治基本理论的讲解是有必要的,但对过于教条、过时的条条框框进行记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反感,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政治思维。忽视新时代教育客体与“政治人”的心理特点,简单地以开会说教、集中学文件、写反思材料、书面考试等传统方式,教条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等同于应对突发政治事件、社会事件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象性、层次性、育人性在统一灌输、统一管理中难见成效,导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不明显。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凸显出来,以事后补救、事后反思等批判形式进行,应有的事前预防机制欠缺。另外,大学生在继承与创新政治文化方面的素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将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有机结合的能力不足,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够稳定,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政治素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相分离、政治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政治认知相对偏激、政治情感易于波动、政治参与能力较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