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作 者:
张嵘 

作者简介:
张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 201620 张嵘,(1974- ),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原文出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过了威权统治、政治开放、多元文化三个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从高度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逐渐完成了去政治化。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台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了与通识教育的有效结合,教育内容由党化教育转向公民教育。借鉴台湾高校的经验,大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2)01-0064-05

      台湾在战后短短5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从威权到多元民主的社会转型,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相应地经历了由党化教育到通识教育的转变,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发展特点。

      一、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历了威权统治、政治开放、多元文化三个时代的发展。每个阶段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一)威权时代的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蒋介石在反思国民党的失败时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大失败,就是在“教育和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项的失败,其影响无非一面和一时的,只有教育的失败,则其影响将及于整个民族,而且绝非短时期所能补救的。”[1]2并指出教育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当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失控,在于国民党“缺乏健全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忽视了国家观念、民族思想和道德教育”[2]。因此,退据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极为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对国民党统治的认同,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国民党在台湾建立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民主义成为蒋中正威权体制下的“党国意识形态”①。1950年台湾“教育部”颁布“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恢复台湾大专院校“三民主义”课程。1953年,蒋介石发表了《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一文,为当时台湾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其中包括:了解三民主义的本质和民主政治的观念以及民主生活的方式;了解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原理和四权的运用方法;认识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和前途;了解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责任;明了科学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从实际生活中发生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从世界调查上学习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从童子军教育、国民军事训练及劳动服务中培养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等[3]。1964年,台湾大专院校的“三民主义课程”改名为“国父思想”。1971年,台湾“教育部”颁定了《民族精神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在适当的大学设立三民主义研究所,加强三民主义的学术研究。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成立三民主义研究所,大学中列有三民主义课程,透过此一课程极力推展反共教育,建构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正统乃至民族道统的地位。“三民主义”、“国父思想”被列为大学联考与“国家”考试的必考科目。从1967年到1980年,台湾“教育部”先后四次公布“大专院校国父思想讲授大纲”,历年的大纲虽然用词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内涵都是以三民主义为主要内容,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反共抗俄为主要目标,三民主义被包装成“反共抗俄”的思想武器。

      (二)开放时代的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0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岛内各界的质疑声中,国民党的威权统治逐步开始瓦解。1986年开始的“政治革新”开启了台湾民主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民众对民主法制的诉求日益高涨。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环境的变化,台湾高校开始将威权统治时期以三民主义为主要内容、以国民道德和民族精神为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培养21世纪的健全国民”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重于公民知识的领域,强调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教育学生具有法律和政治的基本知识,使其养成民主法制的观念,并对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的了解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社会和经济的基本认识,使其养成关怀社会的情操和正确的经济观念,具有参与社会和经济的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基本认识与欣赏兴趣,使其具有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和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90年代后,随着“总统选举”的进行,台湾政治日益“本土化”,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本土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中增加了认识台湾社会的内容,各个高校的三民主义研究所也开始“去意识形态化”,相关科目的授课内容逐渐改变,大学内相关课程逐渐改为中华民国宪法课程,“国家”考试及大学入学考试中三民主义的内容则渐次缩减,甚至停考该科目。从1990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首先将“三民主义研究所”改为“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之后,台湾各高校都开始了更换招牌,寻求转型。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进入21世纪之后,台湾社会完成了第一次政党轮替,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土崩瓦解,民主政治得到巩固。台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成了去政治化过程,开始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探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一些尝试,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批判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相对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受到台湾高教界的普遍重视。20世纪90年代通识教育开始在台湾全面铺开,台湾各大学院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通识教育中心,以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各校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成立通识教育协会,定期召开探讨会,研究探讨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定期举办教师研习班提高通识教师的素质。各个大学依据自身教育资源以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上不同的侧重,制定校本化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校本化的发展使台湾通识教育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总体上看,台湾通识教育内容大致涉及四大领域:人文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4]240(见表1)。从教育模式上看主要分为四种:共同和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通识均衡模式、核心课程模式、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的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