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兰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网络时代深刻变革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论、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论和网络文化主旋律论等四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挑战,必须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科学把握网络文化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及原则。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2)02-0095-00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1](P21)这充分体现了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新要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网民中大学生占居多数,网络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建设和管理的结合上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并适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概括起来说,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主要包括:网络时代深刻变革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论、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论和网络文化主旋律论等四个方面。

      1.网络时代深刻变革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20世纪的一项重大基础性科技发明,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信息革命到如今正值高潮,一场以网络化为重要标志的科技产业变革,预示着人类社会历史步入了新的文明形态。现在人们正在以各种名词来描述这场深刻的变革和这个变革的时代,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并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技术使得人类突破了时空界限,不仅为全球文化交流的及时顺畅提供了可能,而且使这种跨文化交流提升到信息化、知识化的水平,从而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境界和新的态势。互联网在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同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向全世界推销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策动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互联网正在成为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也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适应时代新变化。

      2.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论

      网络文化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高时效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无限开放性、广延性的虚拟性文化。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P21)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首先,抢占文化制高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占据文化制高点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引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和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其次,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第三,“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在网上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帮助和引导群众加强维护网络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共建网上精神家园。”[2]要坚持把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把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打牢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社会文化基础。

      3.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论

      网络文化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4](P38)因此,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整合社会学习资源,形成开放、灵活、方便的学习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造条件。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快捷、广泛的教育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它可以使教育不受校园的局限,使农村学生和教师共享一流的教育资源。对农村广大农民来讲,借助远程教育工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更让他们学到了致富的实用本领。这不仅为实现教育的公平化,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使网络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