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思型道德学习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富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101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许多人强调道德教学中对话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对话道德教育模式。这些主张者批评当前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独白”,即教师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由于教学过程没有了学习者的声音,教育成为了灌输,教学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因此他们主张从独白走向对话。这种批评无疑具有现实合理性。对话是一种平等、自由交流的过程,对话的道德教育自然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但是,对话的提倡不应该否定独白的价值。关键问题在于——“谁”的独白。我们支持必要的独白,强调学生的独白,而不是教师的独白。学生的独白是其对话型道德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独白仍是重要的对话道德学习形式。这里选择的术语是“道德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独白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反思型道德学习自然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对话道德教育形式。

      一、对话、独白与反思型道德学习

      独白是主体内部的对话。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存在着社会性与本性之间的冲突和认同的关系。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区分了两种“自我”:“主我”(Ⅰ)与“客我”(me)。“主我”即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任性的和未经社会化的自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原始的冲动)。“客我”即了解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社会期待的社会化了的自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只有个体采取他人的态度时,他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1]他指出,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主我与客我连续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2]独白实际上就是主体内部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而我们常说的对话则是指主体外部的对话,即主体与外部世界(他人与结构)之间的对话。

      虽然我们主张通过对话道德教育走出灌输的状况,但是矫枉过正也不可取。如果只强调主体外部的对话,而忽视独白,则会消解主体性。没有独语,则没有真正的主体性可言,因为没有真正的自我存在。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思考,也就没有了对话的前提和基础。独白使得外部的道德规范具有了个体的内在支撑。因此,我们固然可以强调走出“一言堂”,走向主体间对话,但是不能以对话取消独白。取消独白就是对主体的消解。主体外部的对话与个体独白(主体内部的对话)的交融与互动,是“存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重确认”。[3]

      自我内心的独白是主体的自我反思过程。“自我对话的实质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这种对话使自我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存在状态……通过这种对话关系,在人与人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个体确立既不同于他人又与他人紧密联系的自身。”[4]这种反思是传统社会里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如“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如果我们把对话道德教育视为主体之间彼此道德经验的平等交流与相互理解,那么主体对于自己已有经验的反思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对话道德教育的前提。而这种反思就是通过主体的独白来实现的。

      因此,道德教育中的独白是一种反思型道德学习。反思型道德学习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形态,它是主体通过自我对话,在新的环境下对自己以往生活与学习中已经获得的道德经验、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等进行反思,作出新的判断和选择,形成新的道德经验、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对话型道德学习只有建立在反思型道德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关于反思,教育界讨论更多的是杜威的反思思维、反思性教学、批判性思维等,而在道德教育领域谈反思的很少。

      不过,道德教育中的独白需要有对话意识。独白是一种主我与客我的主体内部对话形式。虽然我们不能像真正对话那样做,但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本身需要一种“对话意识”。所谓“对话意识”,就是自我内部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要符合对话的一些基本原则与要求,如平等立场、开放意识、哈贝马斯的四个有效声称等,最终也是为了达致主我与客我之间的相互理解、共识与整合。古人常讲“慎独”,其实就是自己要真实地对待自己,不管他人在场与不在场,都要言行一致。由于没有他人的在场,独白中的对话意识尤其可贵。这是一种真诚地对待自己、不自欺、不自弃的表现。没有对话意识的独白自然就没有了任何教育意义。

      二、道德困境与反思的时机

      反思的道德学习一般发生于个人遇到道德困境的时候。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生活美满、春风得意的时候,恐怕是不会去反思什么的。只有当个人遇到挫折、陷入困境、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才会停下来进行反思,所谓人穷返本。比如,从熟悉的家庭走向陌生的社会的时候,从纯朴宁静的家乡小镇来到灯红酒绿的陌生大都市的时候,从社会现实沉溺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时候。这时,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更会面临一些道德困境。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层面上对善恶观念产生混乱而导致的内心冲突,它源于个人与社会、自然三个世界的关系不和谐。引起主体反思的困境自然表现为主我与客我的冲突,即通常所说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即主体与结构的矛盾或不相适应。具体就道德学习而言,人生的道德困境本身源于个体与社会的不和谐。

      人生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历程,一路上有许多的道德困境等着我们。这些困境考验着我们已有的道德准则:我该不该这样做?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准则是不是不合时宜?怎样改变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我们正是通过一个个道德困境,不断地反思自己想当然的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准则,试图对生活中的事情做出解释,弄清道德困境中的原因与意义,试图减少这种不适感。这时,学生或者寻找新的自我道德认同,或者寄托于他人的道德观点。最后的结果就是道德整合——新的身份认同、假设、解释、价值、信仰、行为在他的经验背景中产生了意义,融入他的生活中,实现个人的道德超越,形成了新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认知-行为模式,追求着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自我的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