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在东,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现代性是近十多年来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现代性的诠释与解读多有侧重。本文借助现代性的研究视角,通过考量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化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知识体例、学理功能和理论品质等微观理论结构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细致地探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的现代性意蕴。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现代性”概念成为流行语由来已久,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现代性的讨论也热闹纷呈。撇开“现代性”成为学界热点的缘由不谈,思考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化路径的旨趣,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代性的思考。本文的研究取向在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知识体例、学理功能和理论品质的深层次探微,更加深入地检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的现代性意蕴。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有叙述自己内容的逻辑范式,这种范式是由一系列抽象程度不等的概念或范畴的辩证运动而形成的系统结构形态。对这种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构成它的基本的逻辑要素,这就是逻辑始项、逻辑中项和逻辑终项。逻辑始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不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把思想与行为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①;第二类是认为使人们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其研究的逻辑起点②;第三类则是提出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③;第四类是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④。综观上述四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既有大同小异的看法,也有明显视角差异。

      如前所说,要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则应该从逻辑起点的四个基本要件的具有性和充足性谈起。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之规定,并能确认这一质之规定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之基本单位,其内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发展全过程,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而要完成这一研讨任务,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瓶颈,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目的和实践目的的矛盾。具体地讲,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在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的效能上尚存在明显的乏力。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尚不能从现有的理论体系中找到解决思想困惑、纠正行为偏差、升华精神境界的功能钥匙。这说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存在逻辑上的理由不周延性。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何以存在和怎样存在的问题。按照理论的基本效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解释实践时应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什么问题?什么事理?什么规律?在指导实践时,它应该为人们提供什么经验?什么知识?什么手段?什么方法?什么途径?什么技能?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学究竟应该研究哪些基本问题?就是要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或最高问题之所在。鉴于此,我们不妨以社会与思想、教育与精神的关系为其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试做求证。

      第一方面:社会与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特殊方式,它的基本指向应该是人的思想活动。而人的思想活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的。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有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活动。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动物,一方面,任何人类个体从其诞生到实现生命价值的全过程,都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一定的社会制度中才能成为现实。因为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任何人类个体的思想意识、观念乃至一个最简单的生命欲望念头,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抑或说,都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的思想就只能产生于社会之中。正是因为人的思想是从社会中产生的,所以,研究思想的一切形式或表现,就必须首先研究社会。社会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没有脱离社会的思想,也没有无思想的社会。任一形式(或方式)的社会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思想活动。正因为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把社会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之一。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对该社会中的全体成员施加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教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出于这种学术思维习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探究大致出现过两种比较典型的范式:一种是众所周知的“一定社会的一定阶级与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政治与教育之间的矛盾张力”⑤。前者可以概括为“一定阶级用什么什么,对一部分社会成员如何如何,最后使他们怎样怎样”,后者相比于前者更加细致化,以“政治的教育”和“教育的政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为分析框架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但实际上,政治与教育之间与其说是对立的,不如说二者是统一的。这两种范式所给出的分析框架都忽视了作为关键词的“思想”,因此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