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万美容,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艳飞,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与两重性特征,这是国际、国内政治文化生态影响的结果。大学生政治文化对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的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双重作用。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自觉净化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环境,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与方法,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逐渐消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消极负面因素,才能确保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11-0019-04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1](P267)。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政治文化的状况尤其是对现行政治体系、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可接纳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现状特征、影响作用,探寻其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原因

      大学生政治文化是青年学生在大学时代表现出的对现行政治体系的态度、信仰、情感及其相应的政治行为模式,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投影和缩写,属政治亚文化范畴。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具体反映在大学生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以及政治态度、信仰、价值观与行为技能等方面。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也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与两重性特征。这种多样化与两重性的状况,实际上是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的表现。

      1.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坚定与模糊并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2011年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000余名学生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情维护者”[2](P1)。然而,由于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有学生称自己既信马克思主义,又信上帝,既信科学,又信宗教,并认为彼此之间并不矛盾。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存在一定的怀疑,政治认同处于较低层次,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2000-2009年众多学者的研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并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相偏离的现象。[3]

      2.政治价值取向陷入双重矛盾。在政治价值观上,首先,表现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是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他们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渴望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洪流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同时,随着崇尚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不少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出现了游离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矛盾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从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的结构性变位。其次,表现为政治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矛盾性。虽然大学生在政治价值判断上基本方向正确,有较为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行为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知行脱节,选择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部分大学生甚至只以是否“有用”作为评判政治现象和决定自身政治行为的标准。例如在对待腐败问题上,大学生普遍对社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轻度腐败”又表现出一定的“宽容”与认同,部分学生甚至不讳言自己存在“腐败”的潜意识。在一项调查中,针对“如果行贿能解决自己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提问,53.6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肯定”或“可能”行贿[4]。

      3.政治热情与政治冷漠交织。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多样化与两重性在政治心理层面突出表现为政治情感的热情与冷漠交织:他们“热心公益事业,但对参与党团、选举等活动疏离;仅仅关注网络传媒中新奇有趣的事件,对新闻时事、政府动态、决策缺乏了解;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政治理论课”[5]。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地震以及钓鱼岛争端等关乎国家主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刻,当代大学生均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但对一些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丑恶现象却失声、无语,缺乏“围观”、参与的热情。

      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所呈现出的多样化与两重性特征,既是他们身处青年发展时期过渡性、矛盾性本质的必然反映,也是外部环境特别是当今国际政治文化、国内政治文化的投影与折射。从国际政治环境看,多极并存、多元政治文化共生、妥协和斗争、协调与竞争同行等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6]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霸权与反霸权激烈争斗。一方面,国际政治文化形形色色,呈现出巨大张力,不断推进各自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另一方面,在受到外来异质文化植入时,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会潜意识地表现出强烈的同化与反霸权意识,这必然激起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与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基本保持着一元主导下的三种政治文化(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并存的格局。但作为核心的主导意识形态却始终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就内部而言,政治文化分层趋势明显,各种政治亚文化广泛存在,如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它们在彼此冲突中并存,与主流政治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不断加剧。从外部来看,西方政治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同一时空得到了充分表达并弥散着负面影响,对我国民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如此复杂、多样、充满冲突与竞争的政治文化生态必然会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生成发展产生影响,使其印上多样化与两重性的印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