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柯文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出处:
北京教育:德育版

内容提要:

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种种新问题和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关键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增强实效要注重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新媒体等的作用,要注重其与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相结合。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21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表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更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问题。

      当前,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新机遇固然需要我们切实把握,新挑战更需要我们冷静分析。全球化、市场化、社会的转型期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来自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显得高高在上,难以同大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又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简单粗暴”的强制灌输,难以产生教育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信息技术、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于被控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关键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课程也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在新形势下,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第一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一是要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首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学科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在主渠道、主阵地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到重点提高学科内涵建设上来,把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

      二是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科学化,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内容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这个内容体系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并要注重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另外,教学内容还应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个体的现实性要求,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转变灌输式教学理念,增强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积极采用更加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使教育对象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应用指导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表现出其价值与魅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要着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育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优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关注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经常性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来提高对重大思想政治问题认识的一致性,从而形成具有积极效应的良性教育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