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模式的高校德育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何军,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孔君素,河北经贸大学宣传部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教育;张蔚,保定新市区实验小学小学高教,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研究;蒋海哮,河北经济管理学校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焦世玲,河北经贸大学期刊部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内容提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应对互联网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以网络德育模式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网络德育模式的构成、类型和构建,为网络德育模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习惯等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培养和管理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管理,是摆在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及优势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是这一时代的生力军。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我国20-29岁网民所占比例为29.8%,这一年龄段的网民人数大大多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选课、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与任课教师联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结交朋友、休闲娱乐等,这种自由、开放、便捷的方式在带给大学生们方便的同时,也使得德育教育的环境变得非常复杂多样,对于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还缺乏对互联网的有效管理,对于其中的不良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约束和监督,这就使大学生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极易受到其中不良状况的影响。面对德育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高校德育工作也要及时的进行研究,应对和解决网络对于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探讨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作为网络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德育模式,具有多样化、灵活性、针对性的特点,能够通过整合一系列的方法、原则、内容、手段、途径,深化德育教育效果,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一方面,网络德育模式内容上的多样化使德育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整合各种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要素,发挥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德育内容生动形象,打破了传统的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德育工作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网络德育模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可以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在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方式逐渐地由传统的单向式灌输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式学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交流,这就增加了学生们的话语权,使大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德育中来。

      二、网络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网络德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基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诉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大学生网民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完成德育目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把众多要素有机统一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德育实施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和网络成为了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处理整合德育工作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平台。网络德育是一种网络双向互动的网络传播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是由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即网络德育主体、网络德育客体、网络德育介体和网络德育环境。网络德育就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网络德育主体,即网络德育中的教育者。就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来说,网络德育的主体即网络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调控者,承担着网络传播活动中“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建立、传播并监控网络德育信息和内容,并对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理,随时调整德育内容,兼具信息传播者和德育工作者的身份,在整个网络德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对于网络德育主体来说,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娴熟的网络技能,机敏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

      网络德育的客体,即网络德育的受教育者。高校网络德育的客体就是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网络德育客体相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知识、有理想、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动独立、富有创造力。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一群体同传统的受教育者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在网络德育中不再像以往的教育过程中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选择和接受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灵活性和虚拟性,他们还可以在德育活动中承担着信息的发布者的作用,可以通过传播信息影响其他学生和网民,在某种程度上由教育的客体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

      网络德育的介体即网络德育传播的媒介,是网络德育主体用来对德育客体进行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其活动的总称。在主客体之间承担着信息的传播、反馈和调节作用,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既决定着网络德育的实现程度,也影响其实施效果。

      网络德育环境是环绕在青年大学生网民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既具有现实德育环境的特征,是现实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同时,网络德育环境与现实德育环境相比又具有特殊性。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征,任何人在这种环境中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网民的成分极为复杂,网络信息也因此良莠不齐,难辨真假。使得青年大学生在这种环境里非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要重视网络这一特殊的德育环境,积极地构建并优化网络德育环境。

      三、高校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高校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广大网络德育工作者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操作程序,包括网络德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种矛盾运动的发展,具体的环节包括三个方面:网络德育方案的制定、实施、评估。

      网络德育方案主要包括网络德育目标和具体的执行计划。网络德育目标是整个网络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影响着整个网络德育过程的效果,所以,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调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并对此进行分析和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实施计划,按部就班的对青年大学生实施全面的教育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