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白显良,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命题,也是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正确方向;也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进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水平;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和当代发展,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1)21-0039-07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一门学科、一项事业,科学性都是其生命力的源泉,都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命题,是一个永将伴随时代变迁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而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立足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探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意义特别重大。

      一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在阶级社会普遍而客观的实践活动,不为哪一个社会形态所独有,且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阶级属性。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作为实践大力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作为学科、事业努力加以建设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性问题。在当代中国,离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内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内在要求,更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旗帜鲜明地标明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科学之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保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能离科学化渐行渐远。正如列宁曾深刻指出的那样:“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我们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这已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检验和证实,中国共产党9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有学者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建党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行总结提炼,指出“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伟大成功的基本经验。”[2]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现实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情况仍然客观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其表现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否认或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属性,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仍有一些人无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属性,否认、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比如,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去意识形态化、去马克思主义化,保持科学的“客观”、“中立”立场,才能科学化,才能建成真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回避、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多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轻描淡写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浓墨重彩谈逸闻趣事、生活事件、花边新闻等都是此种情况的现实体现;还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多关心人们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少谈点政治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既反映这些人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无知,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无知。二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现实中一些人由于不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担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时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属于此种情况。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和罗列,指出“‘艺术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善于自我表现’,这是艺术欣赏课中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性恶’(或‘人性善’)是管理学的理论前提,这是管理学教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倡导纯粹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的、脱离社会要求和人民需要的所谓‘自我实现方案’,这是心理学教学中的一种抽象的人的发展观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错误观点的表现”;“‘宗教产生于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宗教是提升国民道德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是宗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观点”。[3]可见,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此类观点的存在使这些课程非但不能对大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反倒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开展,背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正确方向。三是误解、误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现实中一些人不懂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真正内涵,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当作思想垄断,认为是思想文化层面刻板老套、思想不解放的体现,违背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原则。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与运用,与解放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解放思想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根本不排斥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是要搞所谓的思想垄断,只是强调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对于此,有学者指出:“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这种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5]这即是说,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国际惯例与通则,并非思想垄断,并不违背思想文化领域的民主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非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普遍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