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中飞,女,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讲师。(舟山 316004)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是情感教育的存在依据;人的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情感教育的价值追求;人的实践性提供了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社会情感的培养和情感认知力、控制力、协调力等情感能力的提升为内容,以培养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新型教育范式。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对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以人的本质、需要、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体系,它认为人除了是生物性的存在外,还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社会性的存在,关注人的情感,重视情感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在诉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解读情感教育,为情感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根本依据,对于促进情感教育的正确有效开展,实现情感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是情感教育的存在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人”为其出发点的,“现实的人”不是片面、抽象、单向度的存在,而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无限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整体性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 “现实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有机统一的存在。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②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一方面必须依赖自然而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不断创造出“人化世界”。其次,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首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正是在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中,人才得以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同时,人还是在社会交往中生存,在相互合作中发展的,社会交往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再次,人还是精神性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③ 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人具有特有的自我意识,它所包含的知识、情感、意志等活动构成了人的内部精神信息活动世界。总之,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多样性、综合性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有机统一。

      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具有客观自然属性,更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离不开社会交往,而情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前提;作为精神的存在物,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情感和理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决定了情感是人不可缺少的内部因素,人在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中,除不断接受“知识教育”外,还需接受情感教育,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团结协作的情感品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使自身的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正因为人是全面多样性的存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就必须包含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知情意合一的原则,将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情感和理性的合力,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人的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

      人的需要是主体实现与他人、社会连结的纽带,是人们对其生存的外部世界的依赖关系的反映,是以主观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需要对象的明确指向,是由匮乏引起的并努力消除匮乏的一种倾向性状态。④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⑤ 马克思还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⑥ 与人是全面多样性的存在相适应,人的需要也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个方面的综合体。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必须满足生命体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生理需求,如吃、喝、性等方面的需要;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⑦,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必然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交往、合作等方面的社会需要;作为精神的存在物,人必然具有包括求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积极健康情感的渴望以及对良好意志品质的追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实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对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真善美、健康情感、人际交往、社会归属等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情感教育的开展满足了人的需要,彰显了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尤其是人的精神需要是情感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于人的需要的合理性的充分肯定,为情感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展提供了出发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