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都是结构主导的。合理的经济结构变化使具有新的生产函数的主导部门通过各种扩散效应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飞跃。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现。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结构失衡,作为第一、二产业基础保障的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该规划将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并给予现代物流业较高的地位(紧随金融服务业,列于高技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之前)。这是因为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从分散的小农模式走向集约化发展,离不开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中国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需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我国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要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物流。另外,现代物流业也是“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有力保障。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0年的6.8%。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3.2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微观层面来讲,我们应当如何对各种物流活动及需求进行相对有效的组织与满足。以便物流能更好地促进和支持企业、产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呢?任何宏观的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而微观的实践行动上。可以认为,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换以及与这种转换相关的规划、协调、实施活动都属于物流范畴,关键是由什么样的组织或部门来承担各种物流任务。区别于传统的分散物流管理观念,现代物流倡导的是通过物流任务的集中,由专业组织或特定的组织安排来承担物流职能。如此,不仅可以避免跨部门交流的信息误差带来的物流效率损失,还可以尽量减少组织之间的目标冲突。在这种理念下,如何适当地安排物流组织或找到一种相对有效的物流运作组织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总体来看,物流组织的变革与规模扩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分散的物流组织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跨职能、跨部门的物流组织管理阶段;第三阶段是集成化的物流组织管理阶段。不难发现,物流组织的发展阶段是朝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逻辑方向运动的。结合实际来讲,集群、集聚目前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对各集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和管理组织等因素的限制,原材料供应、产成品交付等大量的物流业务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不仅不经济,而且缺乏效率。因此,通过构建集成化的物流体系,充分利用物流资源降低成本,是提高集聚企业乃至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有效的组织手段。这种集成化的物流体系或物流组织安排被称为共同物流。 二、共同物流的构建机理 (一)共同物流的内涵 一般认为,共同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物品流通的相关作业能共同执行、共同达到高效率的物流管理而在经济组织间结合组成的物流体系。共同物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为基础的共同化,即共同配送;另一类是以“物”为基础的共同化,即共同使用物流设施、物流网点与物流工具[2]。共同物流是超越物流功能节点、企业、行业,着眼于整个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的先进物流组织和管理理念。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社会劳动占用量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即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同时减少物流对环境系统的扰动。 早在1973年物流专家Heskett教授就已证实,与物流体系的技术革新和内在变化相比,形成跨企业的物流组织更有可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从整体来看,共同物流就是一个超级系统(Super-system),它包括由物流系统或企业物流子系统、供应商、客户以及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内的跨企业的物流体系或组织。 (二)共同物流形成的理论基础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各个企业(或厂商)的资源是异质的,而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企业实质上是由有差异的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资源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会由产品层面的竞争延伸到资源层面的竞争。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这两类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企业的资源基础。内部资源是企业内部变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融合和嫁接外部资源的能力,而与其他企业建立共同合作伙伴关系则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式。 在物流生产领域,共同物流体系使物流运作合作各方的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打破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高昂所造成的各物流相关企业对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路径依赖”,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了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来看,物流领域中专用性资产投资类型包括了由Oliver Williamson定义的五种专用性投资类型。而且,不仅物流供应方要进行专用性投资,物流需求方也一样需要大量的专用性资产投资[3]。例如,为与物流服务商运输、搬运等设备接口而进行的生产性设施建设和投资;进行与物流供应方相兼容的信息系统开发及相关人力资源储备等。可以说,在物流领域里物流供需双方存在着大量的双向关系的专用性投资。根据交易费用理论,资产专用性越高,其可调配用于其他用途的程度就越低。物流投资的专用性一般较高,这些投资其实变成了一种沉没成本,因为相关物流交易一旦中断,这种投资就会失去其大部分的价值。因此,物流合作各方之间关系的持久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且有价值了。为维持这种含有大量专用性投资的物流交易,物流供需双方就有动力去寻找合适的机制或组织安排(如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来保护他们之间的物流合作交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