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产业集聚区是指生产某种或某类主导产品的若干个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的区域范围。产业集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现象,几乎在所有经济发达区域都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的存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所产生的强大的溢出效应,有效提升了地方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某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把产业集聚作为发展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依靠外商投资带动和民间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凭借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和初级资源所打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我国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产业集聚区并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但伴随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地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的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土地不足,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紧张,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带来了相应的成本问题,经济发展,包括我国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运行,进入了高成本阶段,我国地方产业集聚区传统竞争优势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不同区域间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如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各地方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产业集聚区经济是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的综合体现。由于同一经济区域具有相同的法律和工商财税制度、相似的经济文化背景、相近的基础设施环境,这使得该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活动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把在一定经济区域地理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的总和称为区域物流,则区域物流活动将贯穿进出该区域货物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信息传递活动的各个过程,几乎涉及区域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并逐步扩大其市场作用范围。在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支撑要素的区域物流系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物流系统来促进我国集聚区域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日益引起重视。[1] 物流(包括区域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的物流业规模得到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了16%左右。但是,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态势不相协调的是,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大而全”、“小而全”的制造商贸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也使已经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优化整合我国产业集聚区域的物流资源,进而提高我国区域物流运行效率,是有关政府部门和产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3] 协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然追求的目标和趋势。系统协同是系统内的各个要素、结构、子系统相互之间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协调与合作,是对系统内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动态良性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程度的一种反映。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合理的系统协同可使得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化。区域物流协同是区域物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良性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程度的一种反映。区域物流协同的目标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物流发展的区域特性,使物流活动适应所在经济区域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物流的合理组织,实现区域内物流活动的统一协调,以提高区域内的物流效率。我国产业集聚区域的区域物流协同实践已经开始并得到一定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4][5]区域物流协同对于地方产业集聚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物流协同又有着怎样的需求?该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发展产业集聚区域的物流协同?区域物流协同与产业集聚区域其他产业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拟根据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已有研究成果来深入探讨产业集聚区的区域物流协同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相应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 在产业集聚研究领域,国内外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典型理论的挖掘和概括,包括产业区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增长极理论、累积循环因果理论、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产业竞争力理论、集体效率理论等,这些产业集聚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引申理解,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区域的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借鉴参考。 根据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industrial district theory)[7],马歇尔将具有集聚特征并伴随着外部性的产业称为地方化的产业,并将这样的区域称为产业区。马歇尔认为,地方产业的聚集是地方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scale economies)的结果,这种外部经济能够给集聚的地方企业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使之共享辅助性工业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市场,能够促进知识技术传播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吸引顾客。马歇尔强调了在企业边界之外的各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以企业为绝对中心,外部是相对于企业的外部而不是区域或者是产业的外部。[6]我国各地依靠外商投资带动和民间自主发展而形成的粗放型的各种产业区状况,也具有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相类似的特征。马歇尔的外部性概念,说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企业之间、产业整体、产业之间的关联,区域物流等外部性影响因素对于区域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物流协同能够加强产业集聚区域交易各方的沟通与协作,使区域物流这一外部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