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的基础理论 冷链(cold chain)最早是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 Barrier)和英国人O.A.莱蒂齐(O.A.Ruddich)于1894年先后提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学者就开始从不同的方面来完善对农产品冷链的研究。 由于大部分农产品是易腐品,它们的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温度的影响,通常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进行相应的温度监控[1]。近年来,一般影响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质量安全[2],无论是欧洲[3]还是美洲[4]。 Adrie等(2005)探讨了农产品冷链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息透明度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为了食用放心的农产品,消费者总是呼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农产品有质量安全保障以及提高信息透明度。他们还探讨了在冷链网络相互协调的情况下为达到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所面临的挑战[5]。 Rohit Joshi等(2009)最近的研究显示:目前发展中国家急需一个强有力、可信赖的冷链体系。冷链成了易腐品供应链的一部分。他们用博弈论展示了冷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应用前景,并以印度为例做了说明[6]。 2 关于农产品冷链溯源的研究[7] 国外关于农产品冷链溯源的研究比较多,目前在国外主要采用RFID技术进行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Hobbs(2003)认为溯源成为降低风险和减少食品感染病毒的方法之一,并且以猪肉链为例进行实证。最后得出了结论,建立溯源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降低出口成本、促进法律责任生效和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成本等方面[8]。 目前,RFID这项技术在农产品冷链中主要应用于运输领域。Ahad E等(2009)从实时跟踪和温度监控两个方面展示了RFID在运输过程中的应用[9]。Christian Metzger等(2007)指出,在整个冷链运输环节中,最重要的是监视货物运输的环境,配有监视器的RFID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监视器需要能量,这个能量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10]。 在运用RFID进行溯源之前,必须对农产品冷链系统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农产品冷链系统中的关键点。Massimo等(2006)运用了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度分析(FMECA)来分析农产品冷链的溯源体系。溯源系统在农业和食品链中的应用被称之为最早公开的运作标识,它引导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11]。 关于RFID作为农产品冷链溯源技术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 Golan等(2003)就溯源体系在美国农产品冷链中的应用到底是高速路还是死胡同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尽管在美国没有法律强制要求使用跟踪溯源,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愿意建设溯源系统,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证明溯源体系将来在农产品冷链中应用的前景广大[12]。 Linhai Wu(2011)通过对1 757名中国消费者分组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能够接受可认证的溯源食品。因为可溯源的农产品具有质量安全保障[13]。 3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冷链研究 农产品安全涉及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各个方面。从供应链的视角来考虑整个农产品冷链的质量安全,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农产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从运输方面考虑的文献主要有: Kanchanasuntom等(2006)研究了基于固定生命周期的易腐品库存配送二元体系的近似周期模型。易腐品是某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产品[14]。 Ana Osvald等(2008)研究了生鲜果蔬配送车辆路径优化的算法。这个问题基于了时间窗的构想,其中行程次数取决于两地的距离和一天有限的时间。由于安排的行程次数不同,可以减少47%的库存[15]。 James等(2006)分析了食品运输体系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冷藏食品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建模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食品的温度、微生物和食品运输过程中的其他因素[16]。 Ioannis等(2009)评价了英国的一家新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的运作绩效。就货物周转率和空间利用率评价了新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的运作情况,明确了配送中心的物流问题和本质内容[17]。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物流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18]。Victoria等(2003)指出冷链服务的定价战略与质量密切相关,并且间接地影响了冷链服务外包。长期的商业行为会使冷链企业在新兴市场上投资冷链服务,并以农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冷链模式为例进行了分析[19]。 Hsin-I等(2011)研究了台湾和荷兰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物流外包,调查到台湾生产企业的物流外包的四种不同方式:(1)运输,占总体的69%;(2)包装,占了16%;(3)运输管理,比例为37%;(4)分销网络管理,比例是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