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欧后亚”战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1940年春德国闪击西北欧所导致的欧亚局势的巨大变化。由于美国战略制订者仅从美国自身利益和安全以及追求目标着眼,至使该战略在其原则与具体计划之间存在不小差异,重点反映在如何实施“太平洋守势”构想以及为之进行切实可行的积极准备的问题上。由于战略计划的缺憾,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的种种失误并酿成美英盟国与日争战之初失利,其情势反而在一段时期内危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全局。 反法西斯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因为坚持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这是人们对战争进程和结果进行总结算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但是,“先欧后亚”战略制定之后,美英等盟国毕竟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的重大失利。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英一溃千里的惨败,其情势对反法西斯战略全局是有所危及的。这种状况究竟与该战略制定有什么样的关联,其程度如何,这是研究日本得以取得南进暂时成功,挑起太平洋战争时所应注意并加以回答的。 一 “先欧后亚”战略的制订与确立,经历了由美国酝酿、筹划,美英共同商议,最后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1年1月至3月确立的过程。就历史原因讲,该战略反映了美国长期追求的对外扩展的政治经济重心之所在,是美国根本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反映。而直接原因,则是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即:英法与德国两大欧洲军事集团在1939年9月大战爆发后,经历了“奇怪战争”的对峙阶段,由德国于第二年4月率先发起“闪击”进攻,摧垮英法联军,迫降法国,进逼英伦。这种结局不仅为英、法、美、苏等大国首脑始料不及,同时也使国际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的表面平衡状态倾刻瓦解,力量的天平向法西斯国家方面急剧倾斜。欧战爆发后一直泰然自若的美国及拉美由此要受到威胁。欧洲战局变化导致远东形势紧张,日本由此看到了摆脱中日战争胶着状态的出路与生机:武力南进,填补英法荷老牌殖民宗主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真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战争迫在眉睫。自“九·一八事变”后以超然姿态隔岸观火的美国突然被推到自身也要面临战争威胁的局面,坐收渔人之利成为过去。有头脑的美国政治家也意识到美国必须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付出代价。如何应付欧亚法西斯的武力威胁,已成为美国军政首脑关注的问题,制订军事战略首当其冲。 从1940年中期到1941年3月,“先欧后亚”战略计划得以制定。就美国而言,确立该战略的最主要依据就是稳住英国,确保美国和拉美地区的安全,以免受到德国的直接攻击。鉴于日本南进意向的加剧,美国又不能不顾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恶化局势,这样,其制定的战略就涵盖欧亚、扩及全世界。由于德国威胁更直接,“欧洲第一,亚洲第二”的战略原则便应运而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国横扫西北欧之际就有了将战略重点偏向欧洲的考虑[①]。三国同盟建立之后,他又明确地提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大西洋”。1940年10月4日,他在内阁会议上又重申“欧洲第一”的思想[②]。美国军方在法国败降后,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军事战略,在订立的“彩虹—5”计划中,强调轴心联盟中军事力量最强的是德国,对美国无论从最近或长远利益讲危害最大。因此,美国的战略重心放在欧洲,首先打败德、意[③]。“先欧后亚”战略设想表述最为集中的是美国海军上将、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1940年11月12日提出的“国家防御政策”备忘录,即“猎犬计划”。此计划提出保卫西半球是美国的首要任务,美国必须全力援英,“把巨大的海军和陆军力量用于大西洋”。对于远东,斯塔克提出在太平洋打一场“有限战争”的建议,强调美国“在太平洋上应做的不过是保持一种严格的防御”。此外,斯塔克还陈述了四种可行的行动方针:A.主要的战争努力针对西半球防御,反对在两洋进攻;B.在远东,在英荷支持下对日本全面进攻,而在大西洋保持严格防御;C.在欧洲援助英国,同时,在远东援助荷兰和中国;D.作为英国的盟国在大西洋发动最有力的进攻,在太平洋取守势状态。斯塔克主张第四种,即“D”计划(“猎犬”计划)[④]。这一计划提出的“在大西洋取攻势,在太平洋取守势”的战略原则,形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基础。1941年1月16日,罗斯福在白宫召开的军政首脑会议上正式阐述了以上述原则为基础的美国战略[⑤]。1941年1月至3月美英举行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了“ABC—1号”计划,经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陆军部长史汀生的批准,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 关于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以及战略计划的具体内容,徐蓝同志在“评1941年英美参谋长会谈”一文中有详细阐述[⑥]。从反映会议结果的“ABC—1号”计划看,我认为:首先,“先欧后亚”战略确立意义是重大的,它是全球面临法西斯轴心国的威胁以及德意日订立了军事同盟条约的危急时刻诞生的,标志着英法战败,法西斯气焰嚣张、势头正盛的情况下反法西斯国家的重新组合。该战略由美国为主进行酝酿、筹划,表明美国总体上确立了与法西斯抗衡的立场,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凝聚力,其意义远远超出军事范畴。另外,从日本1931年9月侵略中国,一直到德国占领西北欧,由于多种原因,被侵略国大致处于各自应付危急局面的状态。英法军事同盟也只是消极应付德国的武力威胁,无任何长远打算,更无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有效军事战略,结果是法西斯祸水四处蔓延,最终引向了推行所谓“绥靖战略”、“中立政策”的英法美自己。因此,“先欧后亚”战略的订立,确定了战略主攻方向,大致规定了反法西斯力量(英美)的军事布局,这就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英美的传统矛盾,美国自身利益的打算以及该战略主要是根据美英的直接威胁形势所制定的,因此在战略计划上存在明显不足。由此,导致如何在正确的战略原则指导下,为实施该战略进行积极准备上有很大漏洞。第一,战略计划中关于援英、抗德部分,由于美国的积极态度是比较完备和具体的,根据当时的大西洋和地中海方面的实际状况也是切实可行的。而在太平洋方面,由于美国从会谈一开始就不准备承担多少责任,同时,美国军事当局根本未就美国会首先受到日本攻击的因素进行考虑[⑦]。因此,计划中关于远东部分都是美国参加对日作战之后采取的军事步骤[⑧]。对于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如何对付日本的南进,削减日本南进准备势头,使盟国在对日战争之初处于相对有利态势,计划中根本没有反映。也就是说,该战略对美国而言,其远东部分只有它卷入对日本作战之中才有某种实际意义。美国军政当局在战略计划筹备中关于远东方面的立场是显而易见的:英国在日本南进中首当其冲,远东为英帝国势力范围,英国理应承担主要责任。美国则固守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马三角防卫线[⑨]。即使卷入战争,美国的任务也只是负责中太平洋以及以援助方式侧翼打击并夺取马绍尔群岛阵地,袭击日本交通线[⑩]。这样,所谓“太平洋守势”的全部含意只反映在美国参加对日本作战之后,而在此之前由于英国忙于对德战争的实际状况,则是一种美英荷各自为阵的应付。美英在远东方面实际没有一个整体的防御战略,这种现象反过来就造成了战争爆发前准备上的重大失误。第二,战略计划中没有包括中国[①①]。中国的抗战长达近10年,中国战场的存在,对日本南进是至关重要的牵制[①②]。所谓“全球战略”竟然没有包括中国战场部分,这自然不能单纯解释为疏忽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