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一部苏东关系的历史(1945—1991),既是苏联从最初推行苏联模式、继而维护苏联模式到最后放弃苏联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东欧从最初接受苏联模式、继而反感苏联模式和改造苏联模式,最后推翻苏联模式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既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东欧从最初建立、发展,继而出现危机,到最后全面失败的过程,也是东欧国家民族主义从最初在某种程度上遭到压抑,继而逐渐积聚和上升,最后全面复兴的过程。各个过程是互动的,复杂曲折的,风云激荡的,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苏联模式 国家民族主义 苏东关系 苏联模式是苏联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苏联模式在东欧的建立也是战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部苏东同盟的历史,既是苏联从最初推行苏联模式、继而维护苏联模式到最后放弃苏联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东欧从最初接受苏联模式、继而反感苏联模式和改造苏联模式,最后推翻苏联模式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既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东欧从最初建立、发展,继而出现危机,到最后全面失败的过程,也是东欧国家民族主义从最初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压抑,继而逐渐聚积和上升,最后全面复兴的过程。[①a]当然,这些过程是互动的,复杂、曲折的,风云激荡的。 一、何谓苏联模式 关于苏联模式,国内外学者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②a]笔者认为,要弄清苏联模式,首先必须区分清楚模式与制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模式是指方法,表面的、具体的形式;而制度则是指内在的、本质的结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包括:共产党的领导;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等等。基本制度规定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而具体形式、模式则是为基本制度服务的。因此,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指形式,后者是指本质。苏联模式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指苏联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后者则指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所谓苏联模式,应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形式,其特点是高度集中。表现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表现在经济上是指令性计划体制,行政管理方法,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地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表现在思想文化上,是用阶级斗争和行政命令手段实行统治。苏联模式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二战后达到极盛,同时危机也开始露头。苏联模式主要在战争年代、战争环境下,在国内外“谁战胜谁”的激烈斗争中形成的,因而表现为一种备战体制。苏联模式有其历史的功绩,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苏联模式以斯大林为代表人物,因而又称为斯大林模式。但苏联模式并非以斯大林上台而开始,也并非随斯大林去世而结束。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苏联模式对于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东欧建立的三阶段(1945—1952) 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由于国际因素的影响,东欧各国基本上都是按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其主要内容一是民族革命:消灭德意法西斯和推翻本国法西斯反动统治,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二是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势力,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各国代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等各个阶级阶层的政党联合执政,共产党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上,包括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封建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史称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全面掌权,多党联合政府为无产阶级专政所取代,人民民主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原来多成份的混合经济向程度不同的公有制转化。在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大多数国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苏联的帮助。在有的国家,如民主德国,苏联帮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各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终于于1947—1948年期间先后赢得了大选的胜利,成功地把资产阶级政党和其它反对派赶出了政府。 第三阶段,在各国党内清除“铁托主义分子”和“民族主义分子”,反对“民族共产主义”,确立了各国党内“国际派(莫斯科派)”的掌权地位,按苏联模式通过了新宪法。各国开始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与此同时,各国在农村展开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且普遍采取了暴风骤雨般的群众运动的方式。 这样,在经过了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党内反对“铁托主义”的斗争三阶段后,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先后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计划经济形式。除了民主德国和波兰在时间上稍晚外,其它东欧国家以苏联宪法为模式,通过了新宪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三、苏联模式在东欧的危机的萌芽与苏南冲突(1948) 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冲突,是苏联模式在东欧危机的萌芽。苏南矛盾的激发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南在被开除出情报局以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在当时适合于南斯拉夫本国特点的自治的社会主义道路—南斯拉夫模式。 1、苏南冲突的根源 苏南冲突是有一个过程的。在1948年以前,两国的基本社会政治目标和主要民族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南共长期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但另一方面,两国个别具体任务、特殊要求和利益有所不同。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在以下一些问题上发生了矛盾:其一是对待南流亡政府的态度问题。南共反对流亡政府。其二是苏军在南的表现极差,引起南的不满。其三是的里雅斯特问题。的里雅斯特是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交界处的、其归属权有争议的一块地区,南不顾意大利的反对,努力要把英美手中的该地区合并进南斯拉夫,但斯大林没有支持南的行动。南怀疑是苏与西方大国达成了交易。苏南冲突还与战后建立南保联盟的问题有关。斯大林以粗暴的口气指责南保领导人没有经苏联同意就擅自行动,把苏联置于既成事实面前,对南未同苏商量就把军队开进阿尔巴尼亚大为恼火。与此同时,两国在经济上也出现了矛盾。苏不能容忍南执行比较独立的内外政策[①b],指责南共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没有搞阶级斗争,没有实行土地国有化。政治上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没有起领导作用。南共产党处于半合法状态。等等[②b]。针对苏与情报局的指责,南共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立场,说明“我们正在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③b]由于两国关系的恶化,苏军事专家和文职人员先后从南撤走,1948年6月,苏操纵情报局开除了南斯拉夫。此后,南斯拉夫人被迫开始探索一条新的南斯拉夫模式的社会主义自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