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纵览 日本投降后为何仍保持天皇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民国春秋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试图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发动这场战争的许多罪犯,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受到严惩。但作为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为什么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天皇制为何得以保存?难道日本天皇不负有发动和进行侵略战争的责任吗?

      一、是天皇召集御前会议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按照日本宪法,天皇是日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握有颁布法律、任命大臣、决定战争与和平等大权。1931年,在天皇授权下,日本驻辽东半岛的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接着强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大半,进窥华北。1932年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妄图侵占上海。1936年2月,日本法西斯军人在东京发动暴乱,6月军国主义分子近卫文麿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侵华呼声日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挑起事端,11日近卫文麿和参谋总长闲院宫晋见日本天皇,陈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意见,得到天皇裕仁的赞许。天皇当即召集有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外务大臣和大藏大臣参加的内阁御前会议,通过了《陆军部议案》,同时发表战争动员令,下令“立即增兵华北”,调动大批日军进入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8月13日,日本派遣大量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及空军,在上海发动了侵略战争。到1938年10月,日军已先后侵占了中国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北平、天津、上海、青岛、武汉、广州等数十个大城市沦陷。1941年7月2日,天皇在东京召集御前会议,决定在继续扩大侵华战争的同时,以海军为基本力量,集中陆军15个师团和空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这年12月7日,日军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事件;在偷袭之前,天皇裕仁多次详细地询问了作战计划。事件发生后的12月21日,天皇在东京召集御前会议,讨论制订了《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而决定处理中国问题的根本方针》,公开打起“大东亚共荣”的旗号,企图实现其霸占世界的野心。可以说自“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10多年时间内,日本每次大的侵略性军事行动,都是在裕仁天皇的授权下,或是由御前会议决定进行的。每次大的军事行动结束后,日军指挥官都要回到东京向天皇直接面陈军情,并受到天皇的赏赐。据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自述,他曾多次在作战结束后到天皇那里去报告战况及受奖:1932年6月,冈村宁次在指挥进攻上海战役结束后,第一次向天皇报告军情;1933年春,冈村宁次在参与对中国热河的军事行动后,于3月28日回到东京晋见天皇;这年8月8日,冈村再次向天皇面奏大连会议内情及侵华决策,天皇甚表满意。1940年3月26日,冈村在晋见天皇后,天皇为“表彰”他侵华战争中的“功绩”,“御赐”银质带有皇室纹章的大花瓶一个,现金300元;皇后赐给银杯一只,现金700元;过后又有皇太后“赐宴”,赠给银质烟盒一只及现金300元。类似这样的接见和赏赐屡见不鲜,说明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天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东京审判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韦伯说:“证据表明,天皇确实批准了开战,因而对战争负有责任”。

      二、日本投降前为保持君主制竭尽了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至1945年,形势大变。这年4月,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德国投降,日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上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节节失败,海空优势全失。美军开始向冲绳进袭,日本本土日夜遭美机轰炸,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已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4月初,日本小矶内阁垮台,由枢密院议长,年近80的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接任首相职务,组成了由米内任海军大臣、东乡茂田任外务大臣、阿南惟几任陆军大臣的新内阁;同时组成了由首相及外务、海军、陆军大臣另加陆军总长梅津和海军总长丰田参加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铃木和东乡都认为日本的经济正在枯竭,城市正遭到空袭摧毁,如果战争再拖延下去,其结果必然导致日本毁灭,从而引起君主政体的垮台。天皇裕仁选中铃木任首相、东乡任外相的目的是,企图通过他们跟苏联谈判,求得苏联帮助,“体面地获得和平”——起码能保住天皇的继续存在。6月18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召开秘密会议,一致同意通过苏联出面调停以谋取和平,力争取得同盟国方面关于保存君主政体的许诺。他们的意见立即得到天皇裕仁的赞同和支持。22日天皇召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进宫,确定了这一方针,并决定尽快和苏联接触。7月12日,东乡电示日本驻苏大使佐藤,要他转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只要能够避免无条件投降,天皇愿意和谈”。次日苏联方面告诉佐藤,莫洛托夫将去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不能接见。

      7月26日由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签署的旨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通告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同时还规定了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条件: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领土进行军事占领,解除日本军队武装,惩办战争罪犯,禁止军需工业等。《波茨坦公告》的发表给日本统治当局极大的震动。27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东京开会,讨论《波茨坦公告》内容,外相东乡认为,同盟国虽然要求无条件投降,但事实上还是提出了有条件的和平,如果拒绝接受,将给日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于公告中的条件,可以接受。但陆海军方面的首脑认为:接受这个宣言,就意味着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解散军队,军人势力就此完结。天皇则认为这个公告原则上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没有提到铲除日本的君主制度。还有人提出修改其中某些内容后可以接受,如“允许日本军人回到家乡过和平生活”等有碍士气的词句要删除。会后,日本当局仍寄希望于苏联出面“调停”,派人频频和苏联外交部接触,并“许以重大的妥协条件”,甚至说“准备为苏联的调停付出高昂代价”。当时日本还不知道苏联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已秘密答应在战胜德国后对日宣战;《波茨坦公告》的内容也是苏联参与拟定的。因而日本政府在未得到苏联的正式答复之前,对波茨坦公告始终不予表态。而日本军方的强硬派,则通过各种新闻媒介扬言,“按既定方针把大东亚战争进行到底”;1945年7月30日出版的《昭南新闻》,甚至发出“如果敌人想结束战争,那么他们就向日本投降”的叫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