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创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并以其文官政府的廉价高效著称于世。资本主义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官制度,掀起了近现代人事制度的革命。但是,谁能想到:英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却成为导致英国教育和科技事业落后、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英国文官制度对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负效应,研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并认真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对推动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及科技体制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激进派与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派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自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以来,执政的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实行官职“恩赐制度”,结果出现了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买官鬻爵、贪污腐败的现象,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自1832年执政以来,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崇自由竞争原则,迫切要求革除旧时文官制度的弊端,吸收大量才华出众的资产阶级子弟加入政府,创建廉价高效的政府。1853年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麦考莱奉命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人事制度,提出改革该公司人事制度的报告。不久,查尔斯·屈维廉和斯坦福·诺思科特受财政大臣的委托,调查英国国内文官制度状况,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从而揭开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据1855年5 月颁布的枢密院法令,建立英国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制度改革。后来,英国政府于1870年7月和8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两个法令,标志着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英国文官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 )常任文官严格按文化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等级,低级文官不能直接升入高级文官,呈贵族化趋向;(2)根据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笔试为主,按“通才”原则, 依考试成绩,择优录用;(3)实行文官高薪与教师、 科技人员低薪的工资制度;等等。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英国政府选拔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对英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二、文官贵族化趋向与英国教育思想 英国政府中的文官可分为随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和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而被录用的常任文官两大类。英国的政务官和高级文官的绝大多数来自学费昂贵、师资雄厚和教学条件优越的贵族学校——公学或文法中学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据1952年调查资料,曾就学于公学或文法中学者分别占外交官的95%、大使的88%、将军的87%、高级法官的85%、主教的83%、殖民地总督的82%、高级文官的67%,〔1〕议会的46 %左右。〔2〕据1977年英国文官委员会报告,曾就学于牛津、 剑桥两所大学者占国内各部次长的70%、外交官的75%、最高法官的85%、大银行行长的58%,〔3〕议会的41%左右。〔4〕高级文官不仅是政务官的助手,而且也是政务官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资历深、有才干并精通官道的高级文官往往通过竞选或被任命而成为政务官。因此,英国内阁首相绝大多数来自贵族学校。据统计,在1721—1979年的49位首相就有38位毕业于公学,其中伊顿公学占18位;大学毕业者占42位,其中牛津大学占24名、剑桥大学占15名。在这49位首相中,除麦克唐纳出自工人家庭外,其余的首相都是出身于贵族或富豪巨贾之家,其中有15位首相同出于一个祖先即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莱斯特郡郡长乔治·维利尔斯爵士的后代,与维利尔斯家庭有血缘关系。〔5〕 不仅如此,在英国文官内部也存在着等级森严的贵族特权观念。英国的高级文官为行政级,必须具备大学毕业文凭,大多数为牛津、剑桥大学毕业生;中级文官为执行级,必须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初级文官为事务级和助理事务级,由中学毕业生担任。只有极少数中级文官经严格考试后晋升高级文官,低级文官不能升入高级文官。 高级文官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行政领导经验在政府各部和各地政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可以向政府大臣提供他们在决策时所需的有关资料和重要建议,又可以代替大臣们起草向国会提出的法案或重要计划、回答国会的质询,充当大臣们的助手和顾问。存在于他们头脑里的贵族特权思想,定会影响政府制订教育和科技政策。 英国政府长期顽固地坚持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贵族的等级观念。他们坚持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1693年)和纽曼在《大学的意图》(1873年)中提出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公学、文法中学及牛津、剑桥大学办成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学校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为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使学生具有绅士风度及管理与控制团体的能力,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务活动家、政治家或在教会、司法、外交和军界任要职的人。至于他们有无专门知识及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贸易活动,则是次要的。相反,英国政府认为现代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劳动人民子弟培养成为温顺、忠实的劳动者,只要会读、会写、会算就行了。至于他们的劳动技能待进厂当学徒时再学习。 英国政府十分重视贵族学校。在18世纪最后25年英国政府的47名大臣中至少有38人曾资助过伊顿公学和威斯特敏斯特公学。〔6 〕贵族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优于现代中学。据1950年代统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在各类学校教师中的比例:公学或文法中学占80%,现代中学占17%,技术中学只占5%。〔7〕贵族学校教师的工资平均水平高于普通学校,甚至相差一倍以上。贵族学校实行每班12—20人的小班上课,辅导细致,教学质量高,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可考入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现代中学则实行30—50人的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差。20世纪50年代,英国全国中学毕业生中平均每年有1.7万人不会读第四年级的课本。 贵族学校的学费昂贵。据1958年统计,英国政府直接拨款的173所文法中学中,1—5年级学生每年人均学费为70英镑,6年级学生的学费大约110英镑,〔8〕最高达300、400英镑,相当于一位医生年收入的1/4, 一位教师年收入的1/2和一位非熟练工人全年的收入。牛津、剑桥大学的学费每年为500—550英镑,伦敦大学为425—475英镑,其他大学为380—440英镑。〔9〕胜于雄辩的事实迫使英国公学的辩护者诺斯承认:“教师、医生、牧师、律师、地方银行管理人员和许多其他从事知识分子职业的人,都已经开始感到他们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子弟进这些学校。”〔10〕资产阶级上层和社会上层人物都坚持把自己的子弟送进贵族学校,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弟与劳动人民子弟混在一个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