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矿石及煤炭等资源价格逐年上涨,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已达到70%~85%;同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钢材销售价格和原材料采购价格上下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剧。以上情况的出现,迫使钢铁企业管理层将关注内部降本增效的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市场预判、采购时机把握及资金运营等方面上来。 供销价差指标优缺点分析 对于一个钢铁企业而言,钢材销售收入与原材料成本之差无疑是形成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他成本费用项目则相对稳定。供销价差指标旨在反映吨材实得价格与吨铁、吨钢外购资源成本的必要(或合理)差距,差值如能覆盖吨材能耗、变动性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则企业能够赢利,否则会出现亏损。指标定义如下: 供销差价=吨材实得收入-(外购炼焦煤成本+外购焦炭成本+外购矿石成本+外购喷煤成本+外购烧结用燃料成本)/铁产量-外购合金成本/钢产量 这一指标的优点在于:不需根据市场行情分月下达,只需以年度(或月度、季度)计划为目标进行对比,在内部工序成本完成计划前提下,该指标的实现可确保计划利润的达成;与毛利指标比较而言,可较好地减少内部工序能源消耗、制造费用等成本变化对供销部门业绩的客观评价;将产品结构调整(价格变化与合金成本变化)、产品流向调整、采购资源替代和流向优化(吨铁外购主要原料成本可反映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等工作进行捆绑式结合,可反映供销部门在结构调整上做的工作,不需要单独计算调整;可促使销售部门关注销售实得价格,从而促进产品销售区域优化、销售政策完善和外部质量异议处理等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可促使供应部门进一步关注各类大宗原燃材料的性价比关系,提高采购时机的把握能力,以降低配煤配矿成本;计算过程相对简单、直观。 当然,这一指标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无法消除短时期内销售与生产过程中因产品品种、品规不一致对指标的影响,但长时间累计测算影响不大,建议该指标月度反映、季度评价、年度累计评价;二是单凭该指标仍无法评价销售部门、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可引入市场指数法、与周边钢铁企业对标等辅助手段对供销部门进行二次评价,因而该指标必须由企业管理层或专门的市场经营管理部门来控制。 另外,还可能有一些因素对这一指标造成影响,需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指标值以合理评价供销部门的工作业绩。比如下达的炼焦煤单耗、高炉燃料比、吨钢合金消耗指标过低(或过高),实际生产过程中单耗大幅升高(或降低),会造成该指标的被减数由于消耗量大幅升高(或降低)而增加(或减少),影响供销部门业绩的准确评价。因此,合理制订内部工序各项消耗指标是前提,同时由于操作原因造成的高炉燃料比和合金单耗升高对指标的影响应分析调整。 供销价差指标的应用 在较为典型的某钢铁企业的简单工艺流程图中,设置有采购部、生产单位、销售部、市场部、企业管理部、财务部等机构。建议供销价差指标由财务部测算,市场部牵头对指标进行全面分解,采购部和销售部负责落实。 由于该企业四、五轧钢厂产品均为深加工产品,且一轧钢厂与二、三轧钢厂的产品加工过程能耗和制造费用有较大差别,应分别采用五类产品的供销价差进行评价分析。当然,如该企业各月度(季度)产品大类结构相对稳定,也可采用综合供销价差进行评价分析。该指标至少可运用于以下方面: 一是用于后期利润预测。比如某年3月20日,根据市场部预测,次季度企业160万吨商品材综合实得价格4200元/吨、吨铁外购资源成本2700元/吨、吨钢合金成本125元/吨(含锌锭),则企业供销价差为1375元/吨,同时根据一季度情况来看内部工序基本可维持年计划水平,则预测二季度利润为2.14亿元[60000/12*3+(1375-1335)*160]。 二是用于前期供销部门业绩评价。比如某年6月10日,经测算二季度实际供销价差为1300元/吨,较预测减少75元/吨,低于年计划35元/吨,供销部门整体未完成目标计划。市场部可通过辅助手段对相关部门业绩进行二次评价,对业绩较差的部门按设定条款进行考核。 三是用于配煤配矿多方案择优。比如某年6月25日,次月采购价格基本确定,产品计划已经预排,根据各配煤配矿方案测算铁前工序消耗的外购资源成本,选择较低者指导供应部门进行物资采购,以优化铁前成本。 四是用于品种结构多方案择优。在商品材产量不变情况下,要提高整体赢利则要多生产边际利润高的产品。在同生产线中,影响产品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在合金消耗,供销价差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品种结构择优提供支持。根据各品种结构方案计算产品实得价格和合金消耗,取差值大的方案为较优方案。 五是用于产品流向优化分析。因为供销价差指标始于产品实得价格,同品种产品在各销售区域的实得价差异、同品种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的实得价差异均可完全体现在指标当中,有利于销售部门直接做出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