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进行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的探索

作 者:
姚骏 

作者简介:
姚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200060。

原文出处:
新会计

内容提要:

本文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这种基于定量数据分析、流程优化为导向的质量控制理念,应用于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适用性和使用前景作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通常,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常将规模大、投资额大的建设工程结算审计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而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的技术性强、环节多、难度高、风险大,审计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工程投资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因此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的质量控制,传统做法不外乎选好社会审计机构,加强审计报告复核等方面,往往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常缺乏系统性的控制方法和定量的数据统计为支撑。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作为一套以数据统计为基础、流程优化为目的的质量控制方法体系,早已在众多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的质量控制可否运用六西格玛方法呢?如果可行,应该实施哪些具体步骤和过程方法呢?

      本文试以审计及时性作为实证案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因为审计及时性对于帮助建设单位尽早了解施工造价结算的准确性,保证工程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后期环节的顺利实施,避免审计结论滞后于工程建设进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务角度出发,选择该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实践,至于审计报告准确性等其他审计质量指标的实施方法与其做法相类似。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尚没有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先例;第二,本文以定量分析方法来快速定位审计质量控制中的症结,而不同于传统的凭借职业判断和工作经验来寻找问题;第三,本文在实施实证案例时使用了过程控制图、帕累托排列图、鱼骨图、FMEA表、对策表等一系列实用的质量控制工具,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操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提升审计及时性的实证案例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六西格玛管理①是在总结全面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通过减少缺陷和差错,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利润的管理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较常采用的方法是DMAIC模式(D:定义,M:测量,A:分析,I:改进,C:控制),其目的就是改变组织现有体系,实现现有过程到修订过程的转变,使流程的质量指标达到六西格玛的要求并最终稳定在项目目标范围内。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审部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提升审计及时性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工作阶段。

      1.定义阶段

      定义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界定项目待解决的问题、制订合理的项目计划和目标、分析委托方对审计时限的规定,以确定质量的关键点(CTQ,Critical-To-Quality)。

      公司内审部一般按照建设行业(通信、土建或者其他零星)的要求,把一定数量的施工合同归集为若干个批次,然后再分发给不同的造价审计机构。一般要求完成的审计时限为30日、40日或60日不等。目前上海移动内审部使用了较为完善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下文中简称为“系统”)和二维码的技术手段,可以将施工合同的采购订单、项目名称、合同额、送审额、审定额和审增减额等关键信息集中在一张审定单上,再将这些数据转换为一个二维码,然后录入系统。而一份施工合同从送审签收到数据扫描入系统的各个审批环节也可以在系统中流转并留下记录,故在本项目实施前,内审部将审计时限定义为在系统中从送审施工合同签收日至扫描录入日之间的天数。本项目中将待解决的问题定义为审计及时性问题,本项目中待解决的CTQ即为审计及时率,具体指及时完成审计的施工合同数与全部委托审计的施工合同数之比。

      项目目标,是对系统中导出的数据统计审计及时率。2010年全年共有5家造价审计机构参与了工程结算审计工作,全年的审计及时率为68.82%;2011年1月1日~5月1日共有6家造价审计机构参与了工程结算审计工作,审计及时率为74.09%,而近两年公司对于审计及时率的挑战性目标一直都为90%,由此可见近两年的审计及时率均低于理想中的考核水平,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建设单位对于内审部工程结算审计工作的满意度,而且通过增加造价审计机构数量也未能有效缩短审计时限,需要对审计流程进行改进。故本项目的目标设定为将审计时限进行缩短,使审计及时率达到90%的水平。

      2.测试阶段

      测试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对CTQ(本案例中为审计及时率)进行可操作性定义,对改进前的流程进行梳理,确定每个CTQ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并收集相关基础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归组、分析以便清晰地描述现状。

      在本项目测试系统和测试数据范围分析中,审计及时率及工程结算的过程数据信息可以由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取得,这些通过系统自动采集的数据,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只是在确定影响及时性原因的末端分析中,通过座谈会、调查了解等方式从各个相关单位收集数据后进行人工统计,故本项目的所有研究结论均建立于相关人员能真实客观地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另外,为了确保数据和原因分析的可追溯性,所以着重分析2011年1月至5月初的审计项目数据。

      基于现有制度和委托审计机构实际操作过程,项目组绘制出目前工程造价结算委托审计工作的矩阵流程图(图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