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一些著述中,常常把美国南部的种植园与奴隶制混为一谈,同时又将近代的蓄奴制与古代的奴隶制等而视之,造成对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的性质认识不清。 其实,在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别:第一,在古代,奴隶制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它全面地决定并影响着奴隶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性质;而在近代,尽管奴隶劳动在美洲许多地方都是主要的劳动形式,但从整体上看它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始终处于某种从属的地位,那里的社会经济性质主要是由宗主国决定的。第二,在古代,奴隶劳动主要是为奴隶主的生活和消费服务的,专门的商品生产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如在某些农业进贡地)才可看到;而在近代美国南部及其他一些殖民地的奴隶种植园,奴隶劳动的产品几乎完全是为了在世界市场上出售,也就是说他们从事的是交换价值的生产。总之,既不能把近代的蓄奴制等同于古代的奴隶制,也不能把美国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归结为奴隶制。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卡尔·马克思就做过极为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1〕在其经典名著《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指出在美洲的奴隶种植园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而且为此提出了著名的“接种”论或“嫁接”论,全面地和历史地考察了这种生产方式在美洲形成的背景、途径和特点,以及它在整个资本主义兴起和确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论证了他关于在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论断,使之成为无庸置疑的论点。马克思的“接种”论及其有关的论述,见于《剩余价值论》第二卷中译本,常被我们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引用,但引文往往都不完整,进行系统研究者更少。现全文照录如下: “在第二种殖民地(种植园)中,一开始就是为了做买卖,为了世界市场而生产,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因为黑人奴隶制排除了自由雇佣劳动,即排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本身。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的资本家。他们采用的生产方式不是从奴隶制产生的,而是接种在奴隶制上面的。在这种场合,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是同一个人。土地对资本和劳动来说作为自然要素而存在,并不对投资进行任何抵抗,因而也不对资本竞争进行任何抵抗。这里也没有形成与土地所有者不同的租地农场主阶级。”〔2〕 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是马克思有关思想和观点的集中反映,尤其是他为论证在美洲奴隶种植园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这一中心论点而提出的“接种”论及与之有关的一系列论点,在这里均有周全而准确的表述,在科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很有认真研究之必要。为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我们特地查对了这段引文的德文原文,以及中译文所依据的主要版本俄译本,发现两种译文均与德文原文有明显不尽一致之处,需要作一些必要的辨析,以恢复马克思原文的权威。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马克思关于这一论题的思想和观点并非仅见于此,许多论述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文章、书信和手搞中,《资本论》一至三卷涉及这一论题的地方尤多,它们与上段引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 上述引文中马克思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关于美洲奴隶种植园所采用的“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问题。他有关这一问题的思想和观点,主要见于以下由两句话组成的文字:“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的资本家。他们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不是从奴隶制产生的,而是接种在奴隶制上面的。”在查对德文原文之时,我们发现这段至关重要的文字的中译文与德文原文出入较大,其中几个关键性用语的翻译不无舛误,而未能准确表达马克思的原意。这段引文的德文原文是:“Es sind aber Kapitalisten,die das Geschaft mitNegersklaven treiben.Die Produktionsweise,die sie einführen,ist nicht aus der Sklaverei entsprungen,sondern wird auf siegepfropft.”〔3〕 将中译文与德文原文对照, 有这样几点值得提出来加以讨论:(1)原文使用的“Es”(它们,他们)是人称代词,所代表的应是前面提到的殖民地的种植园主,马克思说他们是“资本家”,也就是说这些种植园主是“资本家”,这一点中译者注意到了;(2)在这里, 马克思以“aber”(但是)一词强调了一个重要思想,认为尽管这些种植园主采用了奴隶劳动,“但他们是资本家”,这一点中译者也注意到了;(3)然而, 原文却不是说这些资本家“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而是说“他们是从事黑奴贸易的资本家”,并且说他们是以“资本家”身份去从事奴隶买卖的;(4)中译文中的“采用”一词, 原文用的是动词“einführen”,主要作“插入”、“输入”、“进口”、“引入”、“导入”、“介绍”解,〔4〕因此该句似应译为“他们 引进的生产方式”;(5)“不是从奴隶制产生的”这句译文, 德文原文本有一个关键性用语“entsprungen”〔5〕(出泉,发源),因此改译为“并非起源于奴隶制”,或许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6 )在这段引文的后头,马克思用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gepfropft”, 中译文已将其准确地译为“接种”,则应肯定。 通过以上辨析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应是马克思提出的“接种”论的核心,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首先,在此处马克思明确指出,美洲奴隶种植园所采用的生产方式,“并非起源于奴隶制”。既然其生产方式不是起源于奴隶制,那么这种生产方式究竟来自何处?在这段引文中,马克思同时使用了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引进”,一个是“接种”,说明其生产方式是从外部“引进”,然后“接种”或“嫁接”在奴隶制之上的,这就彻底解决了美洲奴隶种植园所采用的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问题。由于解决了它的历史起源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些奴隶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提供了前提,因为既然其生产方式不是起源于奴隶制,其性质自然也就不应由奴隶制来决定,或者说与奴隶制无关。何谓“接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国最流行的《新华字典》,对“嫁接”一词所做的诠释就是:“把不同品种的两种植物用芽或用枝接在一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