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缘起、对象及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体系应逐步向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多元模式转变[1]。一方面,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功能日益多样化,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与阻碍也日益浮现。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缺乏系统的认识,对其发展的意义、功能、作用,普遍认知度和认同度处于较低层面,此外,社会组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机构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行政监管方式也缺乏发掘整合社会组织资源的有效手段,对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扶持还显薄弱等[2]。在此背景下,参与青少年社会组织机构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既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团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在新时期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积极探索和有力推进。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目前面临着工作环境复杂化、青年群体层次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团组织归属感淡化等多重挑战。因此,共青团应积极转变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了解青年的特点、地位、问题,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满足青年的需求[3]。目前,青少年组织机构开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现状如何?各项工作主要满足了青少年群体的哪些需求?工作中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共青团组织如何把握有利时机广泛且有效地介入青少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问题都亟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总结。笔者对北京市青少年组织机构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现有青少年组织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供给情况,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发现服务结构和数量上可供改进之处,为共青团组织动员各类青少年组织机构有效开展青少年服务提供工作思路、机制和具体措施的参考。 在本研究中,“共青团组织”指在北京市西城团区委管辖范围内的各级团组织,包括团区委、团委、团工委、团总支和团支部。“青少年组织机构”是西城区域内成立并连续运行一年以上的服务青少年的各类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统称。“青少年”指年龄在14~35周岁,在西城区居住、工作和学习时间持续一年以上的青少年群体。 为评估青少年组织机构的服务状况,本研究使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和概率抽样方法中的“多阶段抽样”法,先以西城区全部青少年组织机构名册为抽样框,采用抽签法从中随机抽取15个组织机构,再从每个机构的员工名单中随机抽取出9名工作人员接受问卷调查。调查在2011年9月底完成,共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 二、青少年组织机构开展服务的现状分析 1.青少年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从年龄及工龄的分布特征来看,青少年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呈年轻化状态。被调查者以21~30岁为主,占51.7%,31~40岁占29.7%,41~50岁占9.3%,51岁以上占5.1%,20岁以下占4.2%。在工龄上,被调查者的工龄在2年以内的占27.1%,3~4年的占35.6%,5~6年的占16.1%,7~10年和11年以上的分别占7.6%和13.6%。在性别上,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1∶3,可见青少年组织机构工作者这一职业领域以女性居多。在文化程度上,工作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占50%,初中学历占15.3%,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14.4%,大专学历占11.9%,硕士学历占7.6%,可以看出青少年组织机构工作者的文化程度较高。 2.青少年组织机构服务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情况 在被问及机构开展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满足了服务对象哪些类型的需求时,被调查者对问卷提供的青少年25类需求进行了选择,提及率排名前10位的需求分别是:身体健康(79.7%)、发展(63.6%)、求知(60.2%)、人际交往(58.5%)、心理健康(53.4%)、文化娱乐(51.7%)、尊重(49.2%)、自我实现(42.4%)、展现才能(41.5%)和道德修养(40.7%);提及率排名后10位的需求分别是:物质(26.3%)、民主(25.4%)、奉献(23.7%)、求职(22.9%)、秩序(21.2%)、避免伤害(20.3%)、求助(16.9%)、创新发明(14.4%)、婚恋(11.9%)、创业(11.9%)、权力(10.2%)。由此可见,目前青少年组织机构提供的服务除满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需要之外,主要以满足青少年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主,而在“权力”、“创业”、“婚恋”、“创新发明”和“求助”等需要类型上的服务相对较少,共青团在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组织机构调整服务总体结构时要考虑增加相应内容的服务。 3.为6类青少年群体提供服务数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