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国内开始兴起社会建设研究热潮。中国当前已经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发展中的社会矛盾问题必须从社会建设的高度去认识、用社会建设的手段去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青年参与是青年个体或群体实现利益需求的一种社会表达方式,青年往往也因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社会参与行为成为社会全民运动的先导[2],而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也往往成为衡量社会民主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青年长期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社会参与机制的建构都是围绕成年人而展开,青年参与的支撑因素与机制的建构则长期被边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后喻文化的影响,青年社会建设参与力量迅速崛起,并越来越成为主宰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时代主题和价值取向决定了青年参与的动力、内容、方式的基本边界[2]。但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支撑体系和机制,则相对落后于这种社会形势的变化。政策、法律与民间习惯是支撑青年社会建设参与的制度性因素,三者在对青年社会建设参与的支撑作用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者在这里就三者在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的政策 政策是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方针和准则[3]。在英国学者科尔巴奇(H.K.Colebatch)看来,政策具有三个核心要素秩序、权威和专门知识[4]。青年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政策对青年社会建设参与的支撑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导向、规范和调控,一方面使青年参与的行为纳入国家公共和社会事务范畴,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通过综合协调和行政措施等手段,对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所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策借助其政治性、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点,保证国家关于青年社会建设参与的意志、行为和有关策略、措施得到有效地贯彻和实行。依据不同的标准或从不同的角度,青年在参与社会建设中的政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青年事务管理本身及青年政策的政策客体或作用对象的特点,青年政策类型可以划分为:青年教育政策、青年保护政策、青年发展政策、青年服务政策四大类型,这也是青年政策的四个主要政策领域。在政策形式上,青年政策主要表现为法律、战略、规划、文件、项目等[5]。系统的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政策,不仅能有效地整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资源,为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提供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顺应青年事务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日益法治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6]。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青年政策逐步得到了全面发展,这对于青年参与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支撑青年参与社会建设方面,党和政府已经制定了体系较为完备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已经通过立法程序纳入到法律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如关于青年的基本权利的《宪法》相关规定;关于青年教育权利的《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规定;关于青年身心健康的《婚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等[7]。另一方面,这些政策表现为大量散见于未列入立法程序的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有关青年的规定,如中共中央直接发出或中共中央批转印发的文件中有关青年的规定;共青团中央直接发出或共青团中央批转印发的文件;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文件中有关青年的规定;国务院文件,包括国务院直接发出的和由国务院转发所属部门的文件中有关青年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单独或某几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中有关青年的规定;党、团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或正式讲话中涉及青年的部分;经过事后正式确认,以文件的形式向下传达或正式公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谈话中涉及青年的部分等。 尽管如此,关于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在制定、实施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青年参与社会建设政策的制定上,其不足首先表现为制定和发布权限主要分布于各个部门,很难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福利”的理念。青年参与社会建设涉及的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其出发点往往基于其本系统管理的需要,其对象也是整个社会人口,很难充分体现青年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各部门在分别制定青少年政策中,相互之间也会产生衔接上的困难;其次,我国的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还存在内容上的漏洞和缺陷。尽管近年来党和政府在青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与青年全面参与社会建设的需要来说还远远不够;再次,涉及青年社会建设参与的政策多过于笼统,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7]。对于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政策的执行上来说,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对执行效果的检测和评估。介入社会问题的政策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政策评估是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青年社会建设参与的政策来说,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8]。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在出台之后的执行、跟踪、监测和评估,无疑是我们要重点予以关注的地方。在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政策的研究上,其任务可谓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我们应围绕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引下,构建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服务体系,化解和疏导当前存在的,乃至今后可能出现的青年热点和难点问题,从青年问题的形成、出现、升温、降温的过程中反思青年政策的得失[9],实现青年社会建设参与实践与政策研究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