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青年在各个领域表现出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引起了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在世界杯等国际性体育赛事中,青年们脸上涂着“日之丸”油彩,在看台上热情高涨地挥舞日本国旗、高唱国歌“君之代”为日本队呐喊助威(2002年日韩世界杯),表现出毫无顾虑的“爱日本”和“日本主义”的趋向。在体育赛场之外,年轻人也表现出对于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回归倾向。2004年4月朝日新闻社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修正当前的宪法、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等问题上,20多岁的世代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大多高于其他世代,引发一些媒体和学者产生了当今日本正在走向“右倾化”、“保守化”的担忧。各个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青年这一群体的民族主义,也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评论和研究。
其中较早和较有影响的是精神分析师香山(Kayama)Rika的著作《“微型”民族主义症候群——青年的日本主义》。香山发现,平时对于“国家”没有什么意识的青年,在国际性体育赛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一种毫无顾虑的“日本主义”,但它没有太深的内涵,多是情绪化的表达,因此将其称作“‘微型’民族主义(petit nationalism)”[1]。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一名词也广为人知。在2004年朝日新闻社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内山洋纪、福井洋平认为20多岁的年轻人已明显倾向于现实主义,并认为香山所说的青年的“‘微型’民族主义”已被一种新的民族主义——“顽固民族主义”所超越[2]。
本文将20多岁日本青年的这种民族主义倾向概而称之为“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将其作为一种现象来考察。它的表现有不同领域和层次。从领域上讲,既体现在日常的非政治领域,也体现在明确的政治领域,前者如国际性体育赛事中对日本队的狂热支持、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体认及对其独特性的探求,“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和“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等重新书写日本史的团体在青年中所受的热烈欢迎;后者则可体现为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认可、因期望日本做出更多的国际贡献而对自卫队和防卫省有更多期待、对修改宪法的赞同、对美日同盟的维护等等。而对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认同,对于“爱国”的直观反应,则难以区分政治与非政治的界限。从层次上来讲,青年的民族主义从单纯的情绪化的表达,到混沌的“爱国心”(“因为出生在日本所以爱日本”)的抒发,再到明确的政治诉求的提出,层次不一,复杂多样,但总体上表现出青年对迄今为止在学校教育中所受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战争观等的反思、质疑、甚至排斥和反驳的趋向。本文认为它有特定的脉络、原因和特征,应该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来对待,有些研究对youth nationalism一词的使用[3],就是这一视角的体现。
本文将首先揭示日本青年民族主义在战后思想史中的背景,之后介绍日本学界的先行研究成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中存在的问题点,以作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一、背景
自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以来,“爱国”一词就带有某种禁忌的色彩。上世纪的日本就是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将全体国民拖入战争,因此当日本的民族主义因战败而受创之后,对“爱国心”一词一直怀有警惕,甚至很少提“爱国”的说法。直到现在,试图恢复战前皇国体制的右翼势力都是最无顾忌地提倡“爱国”的一群,但他们提倡的“爱国”与战后民主主义的原则相悖,并不具备普遍性。战败之初,日本共产党提出了“反美爱国”的民族主义路线,但在被称为“战后民主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当中,多数都与共产党保持了距离。而在50年代盟军刚结束对日占领之后,提倡爱国的主要是保守知识分子。这种“爱国心”在战后长期遭受压抑的局面,在上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转变,“爱国心”的禁忌正在出现松动的迹象。
1.国旗国歌法的制定与学校教育中对爱国心的提倡
1999年,政府制定“国旗国歌法”,正式将战后沿用的“日之丸”和“君之代”作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此法一出,文部省即以此为依据,命令公立学校在开学典礼和毕业仪式上都要升“日之丸”旗并演奏“君之代”。由于“日之丸”和“君之代”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象征性符号,很多人对此深感抵触,认为此举有违对个人内心自由的尊重,由此产生持续争论。1998年,广岛县立高中围绕毕业典礼上“日之丸”、“君之代”的处理方法,在县教育委员会和县教职员组织之间产生对立,校长在其中左右为难,竟至自杀。2003年东京都教委下达通知,在学校开学和毕业典礼上升国旗时拒绝起立、拒绝齐唱国歌的教职员要给予处分,2004年在东京就有198名教师因拒绝起立受到处罚,还有老师被送去“研修”,以“矫正”对国家象征的态度。
政府推动与青年的“日本主义”的上升应该有一定关联,但也很难说是直线的因果关系。因为学生对于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爱国心教育并非没有异议。高桥克己、绫牧子的调查显示,学生们虽认为爱国心教育是必要的,但78%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自然的方式来进行爱国教育,对于爱国心教育的强制推行感到反感[4]。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层面上做出的对国旗国歌法的制定、教育基本法的修订、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等举措,为战后日本压抑的“民族主义”解开了束缚,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而在体育竞技场上,脸上涂着日之丸油彩的青年们热烈挥舞国旗,在比赛开始之前众声齐唱君之代这种情景,就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