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业缘关系中的“人情与面子”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雁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宋雁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社会问题、教育法学。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业缘关系中,存在着纵向的差序格局,农村青年职工位于最底层的边缘位置。他们在处理纵向的业缘关系时,会根据职业的两个不同阶段,针对上层管理者的交往法则做出人际关系的判断,并回应以相应的交往法则。第一阶段的关系判断是混合性关系,要实行“回报法则”;第二阶段的关系判断是工具性关系,要实行“斗争法则”。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农业、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农民单一职业与身份的改变——换句话说,是在原有的农村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即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关系和平级之间的横向关系。

      费孝通先生讲过:“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1]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业缘是工业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再到业缘的结合,不仅是农村青年人际关系的拓展,也是农村社会性质及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转变。

      一、问题的缘起

      在传统的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关系中,不存在职业的划分,大家共同的身份都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关系是按照家族、辈分等划分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平面化的关系。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释中国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也就是著名的“同心圆理论”,即以自我为中心,以亲属关系为主、按照亲疏远近形成的一个网络,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讲求的是关系和交情[2]。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即使有权力划分,那也是一种“长老统治”,是一种由于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教化性的权力,并不形成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上下等级关系[3]。

      但是,随着农民进入城市化、工业化的环境以及农村自身工业化的发展,这种自我中心、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处理模式可能面临困境。现代工厂、企业的结构类似于韦伯所讲的科层制,是一种围绕权力关系而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形成了以金字塔顶端为核心的等级制的纵向人际关系,而进入其中工作的农村青年一般处于这个结构的最底层。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发了人际关系的变化,人际交往的方式、规则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同心圆结构中,根据社会关系的远近不同,有三套交往法则在规范着人们的交往行为[4],表现为三种关系:(1)情感性的关系。是一种基于亲情而产生的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层。这种社会关系适用“需求法则”,即与对方交往不计成本、不顾得失,完全是一种按需分配,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2)工具性的关系。是一种为达成自身目标而与陌生人之间建立的短暂而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处于同心圆的最外层。这种社会关系适用“公平法则”,即双方都会以一定的比较水准来衡量。“自己可以从对方获得多少报酬?为了获得这些报酬,自己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报酬减去代价后的结果是否与对方获得的结果不相上下?”(3)混合性的关系。是指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又不像亲情关系那样深厚,是一种包含血缘、邻里、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的熟人关系,处于同心圆的中间层。这种社会关系适用“人情法则”,即交往双方不仅预期将来他们可能再次进行情感性的交往,而且他们还会预期其共同关系网内的其他人也可能了解到他们交往的情形,并根据社会规范的标准加以评判。

      基于上述的三种社会关系及相应的交往法则,黄光国建立了一个“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中国人的权力关系与人际关系。其中,人情法则是个体在稳定的、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个体会根据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平时“礼尚往来”的交往频率、以前是否有恩于自己等情感关系,选择与对方的相处方式、资源分配及提供帮助方式等[5]。后来,黄光国又将这一模型与传统儒家伦理结合起来,用于解释华人企业的组织文化与人际关系[6]。本文重点考察农村青年职工在业缘关系中,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调查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重点调查农村青年在业缘关系中所形成的上下级纵向关系与交往法则、同事之间的横向关系及交往法则等方面情况。

      调查地为山东省荣成市,这是一个县级市,面积不大(1,39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66.7万。因为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海岸线较长,距日本、韩国比较近,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700,192万元,比上年增长32.46%[7]。荣成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2011年全国百强县排行第十),山东省首位。

      荣成目前的发展状况类似于费孝通先生当年考察的苏南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荣成,大量存在着“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方式,即利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和吸收农村青年,这是当地青年就业的最主要途径(在本次调查中,02、03、04号被访者属于此类);但在荣成同样也存在着“离土又离乡”的两类群体:一类是到荣成打工的外地农村青年(05号被访者),一类是到大城市打工(06号被访者)、或去日本、韩国劳务输出(01号被访者)的荣成籍青年。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这个比例都不大。还有一点,在荣成这个新发展的县级市,大多数企业是以家族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等形式存在的,这些企业的内部结构虽然也是金字塔结构,但又不是完全的科层制。郑伯埙在研究中指出,这种形式的雇主会因与职工关系的亲疏、忠诚和才能的不同,对职工采取“差异管理”,形同于不同的劳动体制[8]。7位被访者的基本资料见下表。

      

      三、访谈结果分析

      从访谈结果看,在业缘的横向关系——同事关系方面,农村青年职工主要是按照传统“同心圆结构”进行的差序划分而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圈子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年龄”、“性格”、“爱好”等自然属性,而不是在公司中的派系、关系、地位等社会属性。当然,后者也与他们关系不大。横向关系中的人际排斥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是个人对他人的排斥,而不是“圈子”对“圈子”的排斥。值得强调的是,人际排斥问题在农村青年的业缘关系中并不严重。对横向关系,本文不再赘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