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青年自组织的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

作 者:
任园 

作者简介:
任园,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政治学、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在处于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的关键时期的中国,作为青年群体聚集的青年自组织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组织,其发挥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力和开拓的社会公共空间已不容小觑。青年自组织的积极建设性作用依赖于其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当前我国青年自组织的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正在走向成熟,但能否持续发展自身的成熟,还在于能否拥有现实社会活动空间和政治活动空间。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2)02-0005-06

      “一场真正的社团革命现在似乎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这场革命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可能会与19世纪民族国家的崛起相媲美。”[1]美国资深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福利政策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如此描绘当前的社会组织现象。在处于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的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已经初孕而成,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则初露端倪,众多依托网络发展而诞生、通过网上互动而发展的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出现就是对此作出最直接的回应。本文的自发性青年组织是指通过自愿组成,为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约定章程开展活动,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形式。[2]当前,几种相互关联的态势使得社会对该青年自组织的研究持续深入。

      首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由电脑构成的网络空间俨然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公共领域,频频发生的网络事件,如艳照门事件、郭美美事件、方韩之战等,强大的舆论造势和社会影响让作为参与主力军的青年和青年自组织引人注目,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甚至重构着社会的话语权和生活状态。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开放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空间,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日益拓展的信息流变和转型的大众媒体、网络生态与集聚行为等,都促使着当代青年自主、自立、自我心理与行为的形成,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预期不断提高。

      再次,青年自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到现今的蓬勃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2008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在大量社会抽样调查基础上撰写的《2008年上海共青团发展报告》结果显示,上海青年群体中参加过自组织群体的人数高达81%。一方面,青年自组织为有“独立世界”需求的青年群体开发了全新的社会活动空间,并拓展了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渠道,吸引了广大青年加入并参与其组织的活动。但如何正确引导其发展就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了。另一方面,对于现阶段尚处于过渡状态的青年自组织而言,其自身在后续发展、建设能力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诸如这些都亟待社会各界进行特别关注与深入探索。

      在此背景下,面对目前学术界对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概念、兴起背景和特征等总结性、现状描述性的状况,深入研究其生成运作机制、未来发展定位等理论性研究显得颇为重要。因此,在分析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准确把握这一新型社会组织形态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分析青年自组织的意识状况和理性能力,以供国家和群团组织思索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运作脉络简述

      市场经济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功能性关联主要呈现为以下两种形态:体制内组织以增建形式呈现,体制外社会组织以原生形式呈现。反映到青年群体,则表现为体制内以共青团和学联为代表的青年组织,体制外以青年自组织为表现形式的青年原生组织。以共青团和学联为代表的青年组织的增建形式主要通过体制优势,依靠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在各纵横线展开布点工作,从现行共青团组织架构来看,中国共青团形成了纵横双重组织架构,具体表现为:横向上按照组织性质形成的各种行业共青团,纵向上按照行政区划形成的行政建制共青团(如县、市、省级团委以及团中央)。而原生形式的青年自组织则主要来源于社会需求和利益调整的自发需要,组建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上由点到线到片的发展模式,因而它的生存发展不但取决于内部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也离不开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持,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地进行适应与完善。

      根据自组织理论体系对自组织概念进行界定,我们发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青年自组织不但是在没有受到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形成,遵循有序演化的运行过程,而且还应该有宗旨意义上的最终的结果,其发展的脉络表现为四个阶段(见图1):

      

      图1:当前我国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运作脉络

      (一)依托网络为载体的虚拟组织

      通过网络聚集人气是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成员通过参与论坛讨论、利用功能性服务等形式频繁互动交流,建立基本的信任,偶尔有零散的现实活动交往。组织对成员无约束力,成员流动性极强。

      (二)靠活动维系的兴趣群体

      组织往往出于满足某种需求而形成,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以某一方面的共同爱好或兴趣为出发点,组织化程度较低,通常举办仅限于成员内部的娱乐休闲活动。这一阶段的青年自组织有了固定的组织领袖和骨干成员,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三)非正式社团组织

      组织的凝聚力基本形成,有比较明确的组织目标,有一定的组织规则,领袖和骨干成员基本稳定,成员流失率低,参与程度高。组织通过现实活动的举行和参与有效地建立起成员间的信任和身份认同。组织的活动形式也不再满足于娱乐休闲等浅层次活动,开始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组织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职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