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2)01-0085-07 我国对于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厌学的分类及其相应的对策研究,由此可见这一研究领域极为落后的境况。西方学术界没有关于“厌学”现象的笼统研究,而只有拒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逃学(Truancy)、辍学(dropping out)等现象的具体研究。其中,拒学是指儿童以及青少年不愿意到学校上学的一种状况。由于拒学对个人成长、家庭、学校管理和社会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在西方国家的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中均受到高度的重视。西方学术界对于拒学现象的定义、症状、影响与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矫正方法与策略。令人遗憾乃至痛心的是,国内拒学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的处境,因此至今我国还没有任何有关拒学确诊与矫正的制度体系建设,很多的拒学学生也因此无法得到及时的确诊与有效的矫正,面临巨大压力的厌学学生家庭依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对西方拒学现象研究进行述评,不但可以有效地借鉴西方拒学研究成果,还可以推动国内厌学现象的具体分类与对策研究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西方拒学矫正策略与方法的引进、介绍与评论,也能为家庭与学校的拒学矫正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拒学现象的定义 西方学术界对于拒学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Kearney认为,广义的拒学是指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问题不想上学,包括学生长期、短期的旷课,和学生带着极大的困难在部分时间或全天上学[1]。这一定义的拒学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因特殊的心理问题没有上学,时间或长或短;二是虽然部分时间或全天上课,但是却有很大的心理困难。Hersov将狭义的拒学定义为学生因为心理压抑而产生的旷课现象[2]。Wanda认为这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拒学与非心理因素导致的逃学(Truancy)现象,虽然都表现出不喜欢上学的旷课状态,但是也具有五个方面的差异:一是拒学现象的孩子在学校中具有严重的情感压抑,包括焦虑、脾气暴躁、忧郁或某些身体征兆,逃学的学生对于上学则没有过度的心理压力或恐惧;二是拒学的孩子经常说服父母允许自己留在家里,而逃学的学生则经常向父母掩盖自己的逃学现象;三是拒学学生没有明显的行为不良或反社会行为,逃学学生则具有明显的反社会行为,包括行为不良和偷窃、欺骗等破坏性行为,同时还具有反社会的同伴群体;四是在上学的时间段,拒学学生经常待在家里,并认为这是安全和有保障的环境;逃学的孩子并不在家中,而是在学校外的社会里;五是拒学的学生具有在家里做作业并完成作业的意愿,逃学的学生则缺乏做作业、遵守学业与行为期望的兴趣[3]。从以上可以看出,广义的拒学既包括旷课的狭义拒学现象,也包括上学但依然存在心理困难的现象,但是两种定义,都一致地强调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拒学学生的比例分布,广义拒学的统计和狭义拒学的统计具有差异。在狭义的拒学方面,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2003年的统计,美国5~17岁的学生中,旷课11天以上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5.4%,其中,0.9%的学生则根本就没有上学[4]。广义拒学学生的比例较难以估计,5%~28%的学生都会在上学经历中的某一段时间表现出拒学症状[5]。在狭义拒学症状的分布中,分离性焦虑紊乱占22.4%,一般性焦虑紊乱占8.4%,抑郁占4.9%,特殊恐惧占4.2%,社会性焦虑紊乱占3.5%,行为紊乱占2.8%,其它的症状则占据了剩下的比例[6]。 国内对于厌学具有长期的研究,但是对于厌学的定义却很模糊,如厌学就其具体内容是指厌恶学习还是厌恶上学,并没有具体的区分。从我国中学生高达60%~70%[7]的厌学人数比例来说,二者似乎都有所涵盖。厌恶学习与厌恶上学,在国外研究中具有严格区分,二者具有极大的内涵差异:学习仅是指学习过程,侧重于个人的自我行为;上学则不但包括部分学习过程,还涵盖了更为广泛的个人交往、群体社会化与制度内化等诸多方面,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行为。因此,国外对于国内所谓的“厌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如将既厌恶学习又厌恶上学的定义为逃学,而将厌恶上学而不讨厌学习的称为拒学。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只是笼统的研究厌学现象,没有对其中的拒学现象进行具体的分类,因而还没有任何有关广义或是狭义拒学的统计与调查数据。 二、拒学现象的症状与影响 拒学现象具有很大的表现差异,不同的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症状表现[8]。拒学的症状一般是逐渐展现的,开始的时候大多和疾病、假期的结束相联系。这些孩子在上学前会表现出恐惧、惊慌、突然哭泣、抱怨、身体自残倾向或是某种身体征兆。对于身体征兆,Bernstein等人曾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9]:一个是自动反应类(Autonomic)反应,包括头昏眼花、惊慌、头痛、颤抖、心悸、胸痛等;二是胃肠反应类(Gastrointestinal),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三是肌肉反应类(Muscular),包括背痛、关节痛等。拒学现象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明显的情感抑郁、焦虑与压抑[10],甚至还具有情绪紊乱等特征[11],包括社会恐惧,单纯恐惧、恐慌性紊乱、创伤后压抑、忧郁主导紊乱、精神郁闷、调节紊乱等症状[12]。 拒学的影响,从时间上可以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具体的影响范围可以分为个人影响、家庭影响、学校影响与社会影响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