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共青团发展

——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新命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长忠,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社会双重转型导致青年生存形态存在着三种类型,而社会管理创新从本质上要求共青团必须与青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应该由原来的单一的线性关系向复合的多向关系转变。因此,为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而创新共青团组织形态,就成为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推动群众工作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政治任务。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2011年5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并将之上升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来认识。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最重要的载体,能否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来推动自身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推动青年参与社会管理,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为党构筑牢固青年基础。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时期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是国家职能的组成部分,群众工作是党领导社会的重要方式,由于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因此,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就有着内在一致性。在党的群众工作体系中,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是政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通过推动党的群众组织发展而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就成为政党有效领导社会和国家实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现实选择。

      1.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时期国家职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国家具有内、外两方面职能,其中,内部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方面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的执行取决于政治统治职能,而政治统治职能的维持又必须以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1]。其中,所谓社会管理是指国家运用公共权力对国家内部社会事务的管理,从而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政治统治的巩固。它包括公共权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两方面的主体建构和秩序建构。另外,在国家推动社会建设中还存在着以社会秩序建构为重点的行为,这部分行为在实践中我们也将之称为社会管理。这就意味着社会管理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前者是与国家职能实现相联系,后者是与社会建设相联系,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形势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对广义上的社会管理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狭义上的社会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社会管理的参与主体、涉及范围、干预深度和具体手段等,都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政治状况而发生变化和创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克服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与现代化建设对组织化诉求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使国家社会管理职能以国家权力和政党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直接的统合和管理的方式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之后,首先启动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标志着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在经济领域的实现方式开始从国家一元化管理向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微观调节相结合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单位社会体制逐渐退出,原来由单位所包办的社会事务也被抛进社会。如何使这些社会事务得到有效承接以及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得以保障,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所面临的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社会问题。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推动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实现方式在社会领域方面的创新工作,在党的十六大明确将社会建设作为重大战略提出,并将“改善民生”作为本阶段社会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加速等原因,导致社会结构状况和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而大量出现。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网络社会从本世纪初开始在中国逐渐生成,市场力量和网络力量的共同作用,使大量社会组织以有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生成方式在中国开始大量出现,这就意味着社会中已经出现了社会自我组织化和自我服务性的力量。能否有效化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以及将这些已经形成的社会组织化力量转化为社会建设的建设性要素,不仅关系到社会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政治建设问题。这就意味着国家社会管理职能方式在社会领域的创新除了要在“改善民生”的问题上继续下功夫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社会秩序,即对狭义的社会管理工作予以创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专门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并就这一问题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文件。

      2.新时期国家职能实现与政党群众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带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过程中创造历史。然而,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创造历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方式存在着差异:在革命年代,主要是通过由政党直接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革命任务完成后,根据现代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马列主义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内容的共和国国家的形式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组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