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精神: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的思想资源 王东莉 在对青少年网络管理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教育者与研究者多关注于网络管理的秩序和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和心理辅导,解决情绪困扰;加强网络防火墙管理,屏蔽不良信息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些措施的着眼点在于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授 、网络技术的完善和客观秩序的建立,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和规范,忽略了导致青少年网络伦理失范的精神实质,在试图改变网络伦理失范的现状时忽略了青少年道德成长,忽略了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存在等人本问题。儒家伦理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德性修养实践来实现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奥秘。因此,从儒家伦理精神视阈中,提出强化青少年网民的德性人格建设思路,目的就是要求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能够通过人格精神的培育,不断地陶冶情操,树立人生理想,丰富精神世界,自觉地抵御来自网络虚拟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并以人格精神的“浩然正气”,树立网络世界的良好风气。 原载《当代青年研究》(沪),2011.11.54-59 当代青少年文化心态的再反思 ——以大众文人负面影响为参照 艾娟王丽娜郑艳芹 当下社会的审美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大众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中的美丑标准,使得审美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审美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能够在审美活动中体现出审美者的主动性,还能够在审美评价体系中容纳差异,宽容异己,承认不同。这种多元的审美反叛带给青少年群体的同样是无所适从的心理感受,他们对于美丑的评价变得摇摆不定。审美意识从理性走向感性,使得审美文化更趋于图像化,解放抽象符号思维;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审美的情感体验,把潜在的灵性、激性、想象以及无意识等本质力量显现出来,将情绪宣泄、追求快乐、感官体验作为审美重点,由此带来的危险后果就是对神圣、高雅的颠覆,使欲望和享受思想开始流行。同时审美领域从艺术走向娱乐,彰显了如今青少年对于生活简单化、通俗化、娱乐化的追求。 原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石家庄),2012.1-4 “酷一族”的奢侈品消费文化和分析 陆新和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富足、享受、荣耀”这些充满诱惑性、象征性的字眼,把我国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带入病态、异化的境地。“酷一族”们尽管在财务账户上入不敷出,处于亏本状态。但在心理账户上他至少是盈亏平衡,甚至是有盈余的。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对名牌可谓如数家珍,但真正对其内涵的认知却和国际观念相差甚远。他们尚停留在消费牌子的层面,还没有开始真正消费品牌。 原载《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南昌),2011.4.15-17 青少年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对攻击性的预测 姜永志张海钟李娜 在研究中发现,在身体攻击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并且是初一年级高于初二年级,这一发现与初二作为青春期关键期这一事实矛盾:按照青少年的初二阶段为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的说法,应该是初二年级反映出更多的剧烈情绪和躁动,进而攻击性更为明显,可研究中却表明初一年级身体攻击主效应显著高于初二年级,这一结果与理论不太相符。但是,心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一结果或许反映了随着时间的变化,青少年的这一关键期过早的到来,在初一阶段已经开始影响青少年的心里发展了。因此,这一结果还是具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的价值。 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大连),2011.6.44-48 从青少年性别角色现状反思中小学性健康教育问题 周圆 教育中应加强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识,引入“双性化”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性别教育模式是改变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一条较理想的性别内容整合途径和人格模式。即在一个人的性别角色表现中既有男性特征又具有女性特征,鼓励男孩可以刚中带柔,而女孩可以柔中带刚,摆脱以往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性别的常识性知识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或完善的事实,因此,性健康教育应避免性别角色刻板化,让青少年不断地调整性别认同和性别观,形成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性别环境,营造出男女和谐的性别文化氛围,增加人际弹性,从而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沪),2011.11下.27-31 生活质量状态与青年的全面发展 齐英艳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年之间的物质交换得到加强,情感交流反而弱化,青年之间的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在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部分青年追求的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人生目的。这种取向客观上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和社会互动的脆弱。在交往的范围上,从表面看青年人际关系已经走出了血缘与地缘的传统模式,但是大部分还主要停留于业缘、学缘与亲缘的熟人圈中,并无太大的变化。在交往和互动中常常还留有较深的传统角色痕迹,即在社会互动中以人情关系为本位,关系成了一种隐形的商品;在角色互动中,青年的认知不是平等协调的,而是依附的、等级分明的,带有落后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某些陈旧过时的封建伦理规范,在现代青年的角色体验中再次得到情感上而不是理性上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