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发生影响的话语路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朝华,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复旦大学社科部博士生,上海 200235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方式错综复杂,但无论是哪种社会思潮,其最终要让青年接受,必然离不开某种话语路径。因此,研究思潮对青年影响的话语路径,对我们反思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和话语传播途径,积极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青年永远站在每个时代的浪尖,社会各种最新的思想动态总是在第一时间被他们所感触、捕捉。当然,不同社会思潮所传递媒介也会有所不同,如哲学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曾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其背后是青年人如火如荼、争相传阅各种哲学书籍;政治思潮更多通过社会事件、阅读学术书刊、听取学术讲座等途径实现扩散流行;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则大量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得以传播扩散。但无论是哪种社会思潮,其最终要让青年人接受,必然离不开某种话语路径,可能是言论话语,可能是书本文字、新闻报道、歌词,甚至是广告语、影视对白、博客……正如维特根斯坦在1931年就指出:“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我们已经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之中。”因此,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发生影响的话语路径,对我们反思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和话语传播途径,积极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思潮话语变更轨迹

      (一)1978-1989年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广泛流行——“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等话语对青年的影响很大,青年开始对人的本性展开探讨,继而深入到对以往传统榜样人物价值动机的怀疑。很多青年并未完整阅读存在主义的著作或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过系统研究,但这些标志性话语却在青年中引起普遍共鸣。

      弗洛伊德主义热潮则揭示了心理世界的奥秘和折光——“男人用下半身思考”;“女人因为男人苦闷,男人因为女人痛苦”等话语,让青年第一次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到人的被抽象出来的赤裸裸的生物性。而在当时,我们所有的只是本《青春期常识》,其中科学但枯燥而干瘪的解释性话语明显不能满足青年对于自身的困惑和探索。

      而尼采的话语更是石破天惊——“上帝死了!”。尼采热使得当时的青年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转向社会的反思、社会的批判。而反思自我、批判社会的最终结果是青年开始怀疑当时社会固有的一切价值,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形成非理性主义思潮。面对人生种种困境,青年渴望冲破迷雾,寻找曙光,却无力挣脱现实桎梏。青年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1987年后,政治体制改革启动,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哈耶克揭示了原有制度的问题所在,开始了对计划经济的批评,对极权主义的分析。“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这一时期,青年人思想更为活跃,在关注哈耶克后进一步转向弗里德曼主义。弗里德曼对肯尼迪就职演说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够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给予了彻底的改造:“自由社会中的人们不应该这样思考问题,而应该问什么可以交给政府,什么不可以交给政府,如何防止我们建立的政府来侵害我们的自由?”这种大胆的批判使弗里德曼赢得了青年们追捧。青年中流行这样一些观点: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失败论、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等。这些思潮引发的思考成了青年反观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要视角,也为后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蔓延埋下种子。

      (二)1990-1999年间

      进入90年代,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物质主义思潮在青年群体中抬头并蔓延。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欧美品牌开始为中国青年人熟知并推崇。正如弗洛姆所说:“一瓶可口可乐在手,我们喝的是漂亮的少男少女在广告上畅饮的那幅景象,我们喝的是瓶上那条‘令你精神百倍’的标语。”[1](P128)青年人“在消费上,永远感到饥饿。购买最新发明的玩意、市场上最新式的任何东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真正的‘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2](P128)在这一思潮影响下,青年人为消费而消费,为享受而享受,甚至喊出“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的歌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

      从青年自身角度来看,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继承中国传统少,接受新事物多,现实生活中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少有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而充斥更多物质享受的蛊惑。而且,整个社会上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是物质主义思潮的“催化剂”。

      (三)2000年以来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猛推进,这代青年对生活稳定、经济保障的强调日趋淡化,而灵魂归属、自尊体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变得日益重要。“物质主义”的价值目标依然存在,但已是明日黄花,昔日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21世纪初青年对“后物质主义”(注重自我实现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日渐强烈。

      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各种产品品牌通过广告霸权式的言说,不需真刀真枪,仅凭借精致的画面,温婉动人的语言,体贴入微的关怀,再加上高科技造就的特技,使青年人都毫无例外地成了好听众,如“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驾乘宝马,享受生活”、“你值得拥有”等。这些话语在改变整个社会话语过程中,实现了这样一条不予明言的逻辑:个人与社会相抗的自由是危险的,从而鼓励个人获取广告商品的自由。当消费的意识形态通过传媒上升为大众的显意识时,青年便极易误认为品牌消费品是生活的唯一意义所在。所以有青年说出:“宁可坐在宝马中哭泣……”仔细反思,整个社会的物欲横流为其思想和言论提供了温床。

      二、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话语路径

      从上文可以看到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话语轨迹,从哲学——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在这明晰而曲折的轨迹中,我们看到青年因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不断自我探索,自我找寻,寻求社会肯定,实现自身价值。今天,“后物质主义”取代以往形而上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最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的无限扩大,这样社会中心就是物质消费,从而成为物质社会,人为物质消费而存在,物质消费赋予人存在的意义。而青年作为物质消费主力军,当然义无反顾投身滚滚洪流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