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11)05-0041-09 尽管已有研究在留守儿童的年龄范畴、留守时间和监护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留守儿童,都不可否认亲子分离——农民工家庭的父母与子女长期地分开居住生活——是该群体最本质和核心的特征。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农民工家庭而言,进城打工和亲自照顾孩子这两个目标往往很难同时实现。由于面临照管困难、城市生活成本高、一些城市针对农民工子女存在教育壁垒、农民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变动性大的特点等各方面原因,多数农民工被迫选择把孩子放在农村老家抚育。于是,亲子分离成为了他们迫不得已的家庭决策。而农民工家庭在结构和关系上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影响。农民工与其子女之间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既是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形成的基础,也构成了一系列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然而,亲子分离究竟影响到了留守儿童哪些方面,仍然有待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领域,留守现象带来的影响是研究者关心的焦点。[1]而从这些研究潜在的立场、研究思路及观点结论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方面林林总总的研究成果的主流取向可以称为“问题化取向”,即认为亲子分离或留守经历给留守儿童造成了各式各样的负面影响,因此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来看待。 尽管有少量的实证研究通过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在某些方面,亲子分离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人们通常预料和已有研究所揭示的那么大,[2-3]向“留守儿童问题化”取向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然而,“留守儿童问题化”取向汗牛充栋的研究加上各种媒体的报道和渲染,集中效应和放大效应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化”取向的观点和结论更引人瞩目。如有研究表明,长期留守会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逃学、辍学、纪律观念差、迷恋网吧等情况,或因隔代抚养、代管或无人抚养而缺乏应有的教育和监督;[4-6]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自闭、自卑、冷漠、内向等情绪或性格,[7-8]道德观念、情感、人格、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9]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和心理桎梏尤受关注,研究者也通常在国家政策、社会工作框架内讨论问题及对策。[10]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化取向,有学者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反思的空间。譬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是否真有那么大的差异,即被揭示出来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客观实在的还是社会建构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否首先是存在于所有农村儿童身上的普遍性问题?在留守儿童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从选题还是研究动机乃至观点结论的得出,是否存在情感性关怀大于科学实证的现象?[11] 不管是问题化取向的具体经验研究,还是对于问题化取向的批判和质疑,尽管他们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但是分析的起点都是一致的,即将重心放在儿童是否与父母分离这一变量上。上述留守儿童问题化研究共同的潜在假设是亲子分离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各种负面影响。而这里的亲子分离主要是指儿童是否与父母分开这一单一的维度,由此,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果不是单独地选取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考察,便是基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性特征进行比较。 这一处理方法把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显然将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可能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忽略了。因此,基于这种方法和分析思路,我们无法得知不同状况的亲子分离模式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而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后发现,亲子分离并不仅仅是父母与子女是否分开这么简单。它还涉及到什么时候分开、分开多长时间、分开的距离、沟通的频率等多个维度。换言之,亲子分离的具体模式实际上是非常多样化的。从田野调查中笔者隐约地体察到,亲子分离的不同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而由于质疑和批评问题化取向的实证研究及其反思也都将关注点集中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基础之上,这些研究便很难辨别出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之间究竟存在哪种具体的因果关系。 即便是同意问题化取向的理论预设,在承认亲子分离会对留守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实证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地考察这一问题:亲子分离如何对留守儿童群体内部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留守经历对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影响和意义是否相同?留守时间比较短的儿童与留守时间很长的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一样?双亲分离与单亲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围绕亲子分离不同的具体模式和状况做出更细致的研究。 二、亲子分离:一个需要进一步厘清的事实与概念 从以往研究来看,尽管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这一社会事实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但却忽视了这一核心概念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我们对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问题之间具体的关联机制缺乏认识和判断。亲子分离本身既是非常复杂的社会事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分离这一静态事实,也是具有丰富意涵的理论概念。 不少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2-13]而隐含在定义中的亲子分离意涵——儿童与父母分离——由于过于静态化和结构化,无法为我们提供更系统的认识。事实上,亲子分离是包含了亲子分离的形式、时间、空间、亲子联系、父母回家频率和分离时机等诸多层面的概念,而研究有必要据此对亲子分离及其对留守儿童的具体影响做出更细致的分析。我们通过下述六个层面来全面展现亲子分离的多维性,这样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亲子分离的丰富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