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0年代是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战争危机不断增长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政治局势动荡不已,德国、日本继意大利之后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倾轧和军备竟赛日趋激化,战争成为迫在眉捷的现实危险。随着这种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30年代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也迅速滋长。 孤立主义历来就是美国传统的对欧政策核心。早在1796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发表的《告别演说》中,就提出了美国“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不能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和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1〕1823年, 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发展了华盛顿宣布的原则,提出了:欧洲任何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对于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危害的。”美国决不卷入欧洲的纠纷中。〔2〕一战后, 威尔逊总统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组织的倡仪,遭到了国会孤立派的猛烈攻击,最终挫败了威尔逊加入国联的外交努力。到30年代,美国国会孤立派的势力异常强大。当时的美国政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孤立主义者:有以保守著称的孤立主义者,他们以传统的孤立主义者自居,主张切断美国同欧洲的经济交往以免卷入战争;有亲法西斯的孤立主义者,他们打着孤立主义旗号,不断同法西斯德国明来暗往:还有自由主义的孤立主义者,等等。美国各派孤立主义者,背景不同,就其外交主张来看,主要有亲英派和亲德派两大类。 亲英派代表的是掌握了美国重工业、动力工业和运输部门的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垄断公司的利益,由于这些公司在英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虽然在30年代也提出孤立主义——所谓:不参与欧洲的各种联盟,不卷入欧洲战争中去〔3〕的主张,但他们从一战以来, 就一直把自己的财政利益,垄断利润的前途与英法的前途紧密连在一起。因此,在第二次大战前夕,“美国112亿美元的国外投资中至少有42 %是投在英国境内的”。〔4〕由于他们在英帝国内有大量的投资, 尽管他们与英国垄断资产阶级之间也存有矛盾,但总的来说,在国际事务中他们总是支持英国的对德政策。亲英派孤立主义者的主张经常得到总统罗斯福的赞同。罗斯福及其大部分民主党人和共和党的一部分头脑较为清醒的政治家们,在这些垄断公司的支持下,借助“孤立主义”的外衣,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一方面推行“助英抑德”的方针,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卷入欧洲事务。 亲德派代表着美国东部另一批财团。如库恩·罗比、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垄断公司,其中还包括摩根财团的部分子公司,他们在德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早在道威斯计划实行之时,他们就大量向德投资。仅“1924——1926年给予德国的各种贷款便达5.8亿美元, 占各国对德贷款总额的65%以上。”〔5〕30年代初, 他们更积极地向德投资并资助希特勒上台。自然,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也给他们带来大量的超额利润,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亲法西斯政策。亲德派的主要政治代表有参议员阿瑟·范登堡、罗伯特·塔夫脱等极端孤立主义分子。这些人物表面上高唱“和平”,而实际上并非和平主义者,他们内心是希望靠法西斯德国发动一场战争来牟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美国不参加到一场反对德国的战争中去的基础上。为了推行亲德方针,所以他们披着“孤立主义”的外衣,极力主张在欧战中严守“中立”。 除这两大派之外,30年代初期美国的孤立主义还有拉美派和国内市场派。拉美派主张凭借两洋天险,坚守美洲堡垒,反对过问世界事务,其目的在于想把拉美完完全全地据为己有。国内市场派主要是经营农业和消费品生产的垄断公司,而欧洲大国中德国的农业又最为落后,所以他们关心与德国进行经济合作,“同希特勒保持友好关系就可能使他们大大增加对交战的德国和破产而饥馑的欧洲的粮食输出”。〔6 〕这两派都在亲德派的支持下,反对罗斯福的亲英方针,同样也不愿意美国被卷入战争。因此,他们坚持孤立主义,充当亲德派的盟友。这样就形成了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两大集团——亲英派集团与亲德派集团。它们之间围绕着美国在30年代及二战初期的对欧政策,展开了复杂而又漫长的矛盾与斗争。 在美国,不论是亲英派、亲德派或拉美派、国内市场派,都是打着“孤立主义”的旗帜,而力图保持自己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因此都把孤立主义与中立主义、不干涉主义、航海自由和不卷入欧洲事务等概念联系和混淆起来。所以,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为了协调各垄断集团之间的利益,只得宣称为了避免欧洲冲突而实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1935年8月,在法西斯意大利大举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 国会制定了一项临时中立法,规定美国对各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为期半年。〔7 〕之后,国会又制定了更加严厉的1936年中立法和1937年“永久”中立法,前者规定禁止向各交战国贷款,后者规定不准美船航行到交战区,不准武装美国商船。由此可看出,中立法是30年代美国关于对外政策的最重要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