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系统洞穴文明史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敬秀 内蒙古大学

原文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在人类远古300多万年漫长历史混沌阶段,洞穴、 林野的的作用显著,不像后来科学、技术那样越来越起主要的作用;远古蒙昧阶段工具亦不如后来所起作用显著。“洞穴文明史”即那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文中以东亚系统为典型,论述了诸如“洞穴与林野的历史场”;远古人类“穿过几百万年时空隧道”;“远古人类对活动场所随机地精心选择”;以“手足功能的结合”之人类体能适应自然条件;而到“洞穴文明的晚期演化场”才出现了半地下坑穴半地上建筑的住处,此前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则住在了天然洞穴之中。在中国和日本都留下了丰富的洞穴文化遗迹,而且由东亚各族远古穴居活人对死人的纪念——墓穴,这种普遍而长久的埋葬习俗之沉重负担,反证了东亚远古洞穴文明的普遍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关键词:东亚系统 洞穴文明 史论 历史场 300万年

      随机选择 体能 墓穴

      1.洞穴与林野的历史场

      在洞穴文明阶段,人类历史是婴幼儿阶段,刚脱离动物,只会用脚在洞穴周围地带直接地活动,很少利用交通工具(包括活物)延伸脚的活动范围;直接用手攀缘采集林中果叶,或用手挖掘块根,投掷石器,“抓捕”食物,或手执木棒、石器,挖、筑洞穴,居息其中,以防雨、防兽侵扰。所以人类对初始的环境——石室林野,体察入微,一直充满了恋情和回忆。世界历史名著《世界征服者史》的下述追溯和注释很有意思,是一个关于人类群体起源的美妙传说:

      “当时,哈剌和林有两条河,一名秃忽剌(Tughla),一名薛灵哥,汇流于合木阑术(Qamlanchu)之地; 两河间长出两棵紧靠的树……两树中间冒出个大丘,有条光线自天空降落其上;丘陵日益增大。……每天晚上都有道光线照射在那座丘陵30步周围的地方,最后,宛若孕妇分娩,丘陵裂开一扇门,中有五间像营帐一样分开的内室,室内各坐着一个男孩,嘴上挂着一棵供给所需哺乳的管子;帐蓬上则铺有一张银网。部落的首领们来观看这椿怪事,畏惧地顶礼膜拜。……考虑到这些奇迹,大家一致同意,必须从五子中推选一个当他们的首领和君王……他们发现,不可汗品貌秀美,才智出众,胜过别的诸子,而且,他通晓各族的语言文字。”注曰:“参看拉施特对不可汗(Būgū Khan )的叙述(见前,第54页,注④):‘(他)是古代一个伟大的君王,受到畏吾儿和[其他]很多部落的敬重,他们说他是一棵树生的。’(赫塔吉诺夫译,第139页。)马可波罗也知道这个传说, 他说:‘他们[指畏吾儿人]称,最早统治他们的国王,不是人生的,而是树浆在树皮上所结的,叫做esca的一个树瘿所生。’(别奈代脱,第73页。)”〔1〕 这段史料,反映的是一个普遍传说的对真实国王的虚构故事。正因为是对“多少带有传说性的第一个畏吾儿汗”的尊敬,后人们已不能用真实的人为其父母,而要用最神圣的物源为其父母。其父母既然是树,那么这人类群体是从森林中变来的,所居之处则是丘和林中的“石室”,即山洞(丘——小丘、小山或土山)。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人类史物质和精神文明遗址中,洞穴、山洞、丘、坡等环境、居处彼彼皆是;林野传说很为生动,如有巢氏的巢,既然是巢,字中有果有木说明人之初将其结在树上者为多;燧人氏钻木取火,随机演化发明了对人类有着最伟大意义的火,同木有着如此神圣的关系,说明林木在人类初始阶段随地可见、可用。

      “‘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天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后来南方由巢居演变为‘干栏居’,北方则发展为半穴居及屋,而北方少数以游牧为主,多为毡包。”〔2 〕洞穴居息意味着,人类各个群体初始直接活动范围,相对而言固定在一个不大的周围地带。因为,尽管“人”之初手脚的直接功能比现在的人们灵活、健壮,如攀缘、奔跑功能很强,但是毕竟手脚直接触及范围比起后来的人类延伸得太小。当初经常活动范围只不过洞穴周围几里或数十百里,比如追赶野兽,如果超过一天路程不归,洞穴里的婴幼儿危险更大,如果背上孩子们奔跑,则更不能致远穷追。所以,其见闻范围决定了认识的极其有限,如认识洞穴周围的山川、林木、风沙、动物种类的具体形象、植物的各种样子,等等。

      当初,一个一个群体多居于山麓、丘边、原野中的坡地上,因为山麓有洞穴可居息,有林果、动物可食,又面向原野,在一两天的路程内可下山锻练围猎的功能,然后及时返回山脚下、坡之上的洞穴中;如果是太远的深山老林,就不便于发挥体能、围猎的功能。生活中也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石器。

      2.穿过几百万年时空隧道的远古人类

      洞穴文明是个漫长的人类史阶段,从几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种进化过程。发现最早的是375-335万年和300 万年前的东非猿人(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距今290万年前的1470 号人(肯尼亚特卜纳河以东地带),是早期猿人的最早代表——包括其人所制石器,有了原始“语言”;距今170 万年前的“能人”化石(坦桑尼亚奥杜伟峡谷出土),7号、13号、8号化石标本为其代表; 距今100-50万年前,晚期猿人化石在亚、非、欧皆有发现,如爪哇猿人、利基猿人(非洲)、海德堡人(欧);距今40-4 万年的古人——早期智人化石就更多了,如“尼安德人”是其代表,打制石器技术已标准化和精细化;5-4万年的“新人”(晚期智人)各大陆皆有,如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新人在各处逐渐形成黄、棕、黑、白种等各个现今的人种。

      东亚系统中的洞穴文明阶段,漫长而完整。如:距今250 万年的“东方人”(1986年10月到1987年春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相继发现,有牙齿化石和伴生的三趾马动物群、骨器等化石;1988年3月14 日在元谋县城西北小河村附近,发现了其祖先——人猿超科头骨化石); 距今175万年前的“无谋人”,已学会用火;距今180 万年前的山西西候渡古人类遗址中的旧石器和用火遗迹。距今60 -50 万年产的蓝田猿人化石(1964年陕西省发现);40-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众多的伴生动物化石(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还有石器、骨器等文化遗物,遗迹表明已会用火。距今40-30万年前的“龙潭洞猿人”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及文化遗迹(1980年11月在安徽省和县发现);20万年前的“大荔人”化石(1978年在陕西发现的世界上最完整的头盖骨);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1977年山西省阳高县出土),制造了细石器文化。华南有广东省曲江县的马埧人,华中有湖北省长阳人,山西省还有丁村人。丁村人生活在太行山西边的汾河流域,石器仍然是丁村人的主要工具。3-1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西安“半坡人”、四川“资阳人”、“河套人”(内蒙古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岸和宁夏灵武县)和“柳江人”、“麒麟人”(广西柳江县和来宾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