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Wernerfelt[1]的文章为新开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资源观[2]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研究的主流之一,Barney[3]提出的VRIN(valuable,rare,imperfectly imitable,no substitute,即有价值、稀缺、不可复制、不能替代)成为判断资源能否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标准。在此之后,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得到更多讨论和发展[4]。企业资源观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使学者们跳出聚焦于企业在本产业中的有利地位[5-6]的“优势外源”视角,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异质性,特别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异质性,即从“优势内源”视角研究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企业资源观主张关注“优势内源”,直接加强了企业能力的理论研究界和管理实践界对企业能力的重视。Prahalad和Hamel明确指出,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并提出以核心能力为树根的“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核心业务”的树形竞争优势模型[7]。以核心能力理论为主的企业能力研究从此得到快速发展,核心能力的内涵、测度和成长机理[8]等被深入探讨。核心能力的“内源”本质使得能力的长期持续作用和内核特性得到强调,存在于企业与环境间关系中的、由内而外的外向作用力得到充分肯定,但环境对企业和能力产生的、由外而内的作用却被忽视。然而,企业实际经营环境的动态性却在增强。那么,企业如何避免核心刚性[9]来适应环境变化呢?动态能力理论应运而生[10]。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重组内部与外部,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反映了企业在给定路径依赖性和市场地位下获得新型、创造性竞争优势的能力。动态能力强调:①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适应性;②独特的组织过程或常规;③整合、学习、变革的重要性[11]。动态能力是一种高阶能力,强调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技能、专长,以抓住技术、管制、市场等方面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包括感知机会与威胁、抓住机会应对威胁与转型等[12]。随着经营环境动态性的增强,动态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的主流之一,学者们在企业动态能力的基础及其应用、与其他理论观点的关系、治理结构问题、转型和创业等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很多成果[13]。动态能力理论考虑了环境对企业能力由外向内的作用,从而弥补了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核心能力理论的纯内视倾向。 除了环境的动态变化更剧烈外,企业还面临更复杂的经营环境,且技术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都在提升。广义轨道[14]、复杂技术创新的多主体性、知识分布的广泛性[15]和自组织特性[16]给企业带来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在涉及企业外部多个主体的复杂技术创新中跨越企业组织边界,不仅管理“内源”能力,同时对“外源”能力和外部环境进行管理。本文中的整合能力就是针对该问题而提出的。 整合能力的提出对于我国复杂技术产业的创新和追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最近10年,我国复杂技术产业追赶取得了明显进步,无论是从结构、总量来看,还是从贸易平衡来看,我国的复杂技术产业已具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复杂技术产业处于追赶地位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17]。培育复杂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尤为关键。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要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18],但目前其自主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19],企业在实现创新能力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还很多[20],如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建立难以实现突破[21]。深入认识整合能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复杂技术产业中朝正确的能力建设方向努力。 2 整合能力的内涵 复杂技术创新中的整合能力,是指企业配置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针对复杂技术系统的用户需求变化持续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能力除了具有可创造价值、难以模仿等企业独特能力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1)聚焦知识资源。整合的基本对象是复杂技术创新中多个参与主体拥有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单元价值和链接价值在创新中被发掘和实现,是各相关知识主体分享知识增加价值的整合。 (2)解决方案导向。复杂技术系统一般是可装配产品,包括两类:集团用户使用的资本品装备系统;个人用户使用的消费品装置。整合能力面向这些集团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变化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实现是整合能力存在的价值依托。 (3)跨边界配置。知识拥有主体是边界分明的各个组织,但知识的流动、组合和创造是跨越组织边界的,整合者的知识意识和配置范围包括与复杂技术相关的知识单元。 (4)基于收益递增的可扩展性。整合能力不仅能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还能带来以知识为基础的收益递增效果。整合能力的价值扩展性很强,既能较容易实现在支付能力不同的细分市场之间扩展,也能较容易实现在相关产品类别之间扩展。 (5)结构特性。整合能力更多体现为知识单元之间的连接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能力就是构架能力。 (6)动态变化。由于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是变化的,因此整合能力也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且能够克服内部—外部、元件—构架的矛盾对变化产生的阻力。这种动态变化的技术实现条件是柔性模块化,即在知识单元保持相对独立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连接知识的变化来实现灵活性,应对需求和环境变化。 3 整合能力的类型 复杂技术系统是由不同部件按照特定的联结规律组合而成的,有两类参与主体相对重要:一是系统集成商;二是核心部件供应商。核心技术一般以核心部件的形式被应用于一个系统中,在总体系统中集成什么样的核心部件、选择谁的核心部件的权利被称为核心技术搭载权。系统集成商并非天然具有核心技术搭载权,其权利的有无因情况不同而异。根据系统集成商的核心技术搭载权、核心部件供应商两个维度,复杂技术创新中存在四类整合能力——部件整合能力、系统弱整合能力、系统自整合能力、系统强整合能力(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