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产业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已落后于实践。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等领域日趋丰富成熟的研究成果相比,产业创新体系(系统)的研究成果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对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以及演进形成机制的研究更有待深入。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表1中的关键词在题名中检索,得到的结果并不多,如表1。
从实践层面来看,自2007年6月起,科技部等中央六部委联合推进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工作,并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2010年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其中《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着重指出,要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各省也纷纷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见,产业创新联盟已经走向实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 因此,研究由不同创新联盟构成的产业创新体系,对加快技术创新的组织建设、培育和提升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 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创新体系的研究源于Breschi和Malerba(1997)等在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演化论和学习理论提出的产业创新系统概念,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1];在国内,张凤、何传启(1999)首次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柳卸林(2000)指出,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系统层次,在产业层次则是产业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则是区域创新系统,在国家则是国家创新系统[3];陈劲(2000)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许多产业创新系统构成的,可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应用到产业中,通过推动主要创新源之间的协作和信息流动,加强产业的竞争能力[4]。 目前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上,强调节点、通道之间的联系,企业、高校、政府之间仍然是二维的关系,且没有突出产业联盟的主体作用,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区分度不高,并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产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有所脱节。 基于在科技管理部门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产业创新体系是某一特定产业在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克服单个企业创新的局限,以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为基本单元,以企业创新联盟为组织形式,基于现有的学科基础和技术条件,在龙头企业及终端产品的带动下,依托产业分工链条和产业配套支撑平台所建立起来的立体创新网络。 这个体系由若干个创新联盟构成,每一个创新联盟都是由产业创新链条和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垂直交叉所组成的具有横纵结构的立体系统,整个创新是一个多路径、多回路、多环节的网络化过程。它的创新主体是某一产业创新联盟,联盟内的企业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产生创新聚集,进而获得创新优势。其中,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带动了整个创新联盟的发展,决定着创新联盟的运行效率[5]。 产业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反映了龙头企业通过核心产品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创新的过程,通过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发挥了产业链整体创新的竞争优势。罗斯维尔首次提出,今天的技术创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网络过程[6]。柳卸林指出,创新体系是对网络关系的确认。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这种结构是一种介于市场与层级制之间的混合治理方式,产业创新体系充分体现出了技术创新的网络化特征。因此,本文从网络结构中的节点、通道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这个经典的分析框架入手,来解析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1.1 从节点上看,产业创新体系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特征 产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产业创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因此,产业创新体系也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特征:从动力机制上看,有技术发明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从创新对象上看,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组成,产品创新是指因技术发生较大变化而生产出的新产品,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是基于生产过程技术变革的创新,如炼钢工艺中的氧气顶吹转炉工艺的采用是对平炉工艺的突破和创新;从创新产出上看,创新体系由系统创新、核心创新和配套创新组成,系统创新产生的结果是基本原理的新突破,如通信技术中的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互联网的诞生等;核心创新产生的结果主要是基于技术结构的变动,如汽车变速箱、发动机中曲轴的创新等;配套创新主要是局部性的、边缘性的创新,比如汽车减震器的改进等。 1.2 从横向和纵向的通道看,产业创新体系具有传导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