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是国家研究和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1],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大学建设提升到国家或区域战略层面。美国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2]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创新都是美国领先于世界的关键所在,高水平的教育为美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美国将进一步改革公立学校,提供有竞争力的学校教育,改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法国总统萨科奇向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长做出指示:“法国必须要有两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行前20名,10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行前100名[3]。”我国台湾地区则制定了“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从2006年起5年用500亿新台币补助重点大学成为世界一流教育中心或研究中心,并进一步启动计划二期“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我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大学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大学的评价与评估已经成为社会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4],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排行榜对大学的评价各有侧重,排行也有一定的出入,其共性是基于一系列指标及指标权重的设定,但难免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5];二是出现了一系列衡量科研绩效的指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H指数[6]。H指数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个简单的数字综合反映一个研究单元(研究个体、研究组织或者是国家)的科研绩效,但是,当具有低H核心和长尾,或者相同H值的时候,运用H指数并不能对研究单元的科研绩效做出很好的区分与评判[7]。 本文从科学计量学研究视角出发,运用能量评估技术(Energy Assessment Technique),以大学为分析单元,对我国“985工程”中37所大学的科研能量及效率进行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和各“985工程”大学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 2 方法和数据 能量评估技术是一种科学计量评估方法,由印度国立科学传播与信息资源研究所所长Gangan Prathap教授首先提出来,并运用于国家间科研能量及效率的评价[8]。能量评估技术的基本表达形式为:
其中,E(Energy)表示科研单元的科研能量;i(impact)是科研单元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表示科研单元的科研产出质量;C(Citations)是科研单元论文的总被引频次,表示科研单元的科研产出数量;P(Papers)是科研单元的论文数量,E*表示科研单元的科研效率;F(Faculty)表示科研单元的科研人员数量。 通过(1)、(2)、(3)式,可以得到:
其中,C*表示科研单元人均论文被引频次。 能量评估技术的产生源于三个基本思想:一是Hirsch提出的H指数,一个科研单元的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这个科研单元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H指数用一个简单的数字综合反映出了一个科研单元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能量评估技术沿用了H指数的思想,用科研能量E综合反映一个科研单元科研产出数量因素和科研产出质量因素。二是Nejati等人提出的二维图技术[9],所谓二维图技术是将科研单元的科研产出数量和科研产出质量通过二维坐标系来表示,其中X轴以人均论文数量表示科研产出数量,y轴以论文平均被引频次表示科研产出质量,从而形成直观易见的数量—质量二维图。能量评估技术借鉴二维图技术的思想,并以论文总被引频次代替人均论文数量表示科研产出数量,以论文平均被引频次表示科研产出质量,从而形成直观易见的iC二维图。同时,若令科研能量E等于不同常数,可以进一步描绘出一系列双曲线,这些双曲线将科研单元的科研能量分布成不同的区域。三是电学中电能的表达形式(见表1),能量评估技术中E=iC=
表达形式类似,能量评估技术的命名也正是由此而来。
通过获取“985工程”大学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i、论文的总被引频次C及科研人员数量F等数据,利用能量评估技术的基本表达形式可以计算出“985工程”大学的科研能量及效率。其中,平均被引频次i和论文总被引频次C等数据来源于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最新数据(数据库更新于2011年3月1日,包含从2000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之间的数据)。各大学科研人员数量以专任教师数量代替,数据来源于各大学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