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国外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陈永广(1983-),男,山东济宁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创新管理与知识溢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韩伯棠(1949-),男,上海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决策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与创新管理等,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李燕(1984-),女,山东泰安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日本东京大学特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知识流动的视角开展研究,将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分为内部知识流动和外部知识流动,分别对这两种不同范围的知识流动的国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1.16.035

      0 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设立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化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增强全球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学者们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机、研发区位决策、研发国际化的组织结构模式选择和管理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1-3]。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从知识流动的视角研究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研究比较分散,还不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进行梳理和总结才能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有清晰的认识。

      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知识流动的概念界定

      知识流动即知识的转移、溢出、扩散的总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创新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出现了向全球扩散的趋势,技术和人员的全球转移必然伴随着知识的转移、溢出和扩散,因而知识流动的范围也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Zanfei[4]将跨国公司获取知识的途径及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表现为双向流动网络,并将这个双向流动网络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前者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机构之间的知识生产及使用活动,后者是指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流动。同样,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所产生的知识流动也分为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和企业外部知识流动。内部知识流动即发生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研发中心与子研发机构之间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知识流动;外部知识流动是指跨国公司通过研发国际化所获取的外部知识溢出和知识转移,以及跨国公司研发对东道国企业的知识扩散。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知识流动模型

      2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研究

      2.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理论解释

      Buckey和Casson[5]用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现象,他们认为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内部化的方法向海外进行研发投资,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Rugman[6]在Buckey和Casson(1976)研究的基础上把交易费用经济学关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引入到跨国公司国际扩张动机上,把内部化理论作为跨国公司的普适性理论提了出来,就知识而言,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知识的内部转移节省市场交易成本,并使子公司也能具有与母公司相同或相近的知识技术水平,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另一个解释企业内部知识流动的是知识基础理论。Kogut和Zander[7]把跨国公司看作默会知识的集合体,跨国公司的扩展实际上就是利用知识在国外自我复制,而复制的手段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跨国界转移。Spender[8]认为默会知识不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是具有一定的企业异质性和路径依赖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把原有默会知识的人际网络、协调模式、规则等情景一同转移出去,默会知识不能保证知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有效转移。通过企业之间的行政控制关系,在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比通过市场手段更能满足“干中学”所需的长期学习交流的需要,因而更加有效率。

      2.2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影响因素

      由于地理因素、知识的粘滞性和文化障碍等原因,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并不是特别顺利,而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Szulanski[9]在研究公司内部最佳实践转移时,发现了内部知识转移的粘滞性,并从最佳实践的转移过程出发得出影响内部知识粘性的4类因素:知识特性、知识源、知识接受方和转移环境。Tsai[10]指出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学习能力对组织的创新绩效都很重要,但是对组织内部知识转移来说,其中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是创新网络的位置,一个是吸收能力,这两个因素将决定企业内部的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Reagans和Bill[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强度和关系网络广度对内部知识转移具有正向作用。Szulanski[12]研究得出,即使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也会遇到吸收能力、关系距离等的阻碍,但其效率仍然优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Kurokawas等[13]通过对在美国的日本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研发战略、研发合作、研发子机构的过程激励以及研发子机构的自主程度都会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流动。

      2.3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内部知识流动与整合机制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为管理分散的研发资源提供了新的挑战,整合分散在全球的知识资源,加强对海外研发机构的控制,对跨国公司开展海外研发,维持技术垄断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Kogut和Zander[7]认为,知识整合是一种协调相关资源、专家与系统,将分散的知识加以联结,使知识以可用的形式呈现的管理方法,知识整合可以提升组织的运营效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De Boer等[14]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知识整合,而不是单一的知识,只有整合的知识才能指引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开放,生产出更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所以整合程度较高的企业,所拥有的和可以应用的知识就越多,就能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而使得创新绩效更好。Gupta和Govindarajan[15]指出公司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去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Hakanson和Nobel[16]把从分支机构向总部的知识转移设置为虚拟变量,以瑞士17家跨国企业的国外研发子机构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国企业内部整合程度越高,越会促进技术知识从分支机构向总部流动。Frost和Zhou[17]对跨国公司分散式创新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汽车和医药行业两个产业的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跨部门的合作研发可以促进跨国公司的知识整合和创新战略的实现,提高整个公司的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增加各部门未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可能性。Jasjit[18]通过对1127家公司分散研发的实证研究得出,跨部门的知识整合对分散式研发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为企业跨部门整合机制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