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灾疫后重建的社会伦理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代兴(1956- ),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生态理性哲学导论》等,四川 成都 610066

原文出处: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灾疫一旦发生,就面临重建。灾疫后重建,涉及物理和精神两个领域,因而其重建必要接受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具体论之,当代灾疫后重建应接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之伦理理念指导,以灾疫民人人安居乐业为现实生活目标,以灾疫区生境化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社会发展目标。基此双重要求,当代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循民权原则、生生原则和协调原则,将重建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体系作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引导灾疫民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善待一切和珍视一切。前者是灾疫后重建的首要社会方法,后者是灾疫后重建的基本社会方法。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12)01-0090-07

      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因而,预防灾疫、预警灾疫、灾疫后重建,构成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基本主题链,也构成了灾疫伦理检讨与构建的过程化,即灾疫预防伦理——灾疫预警伦理——灾疫后重建伦理。从灾疫预防伦理、灾疫预警伦理到灾疫后重建伦理,是沿着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向特殊的方向展开的。灾疫预防伦理立足于一般,面对灾疫爆发的当代生存现实,对如何防范于未然而围绕“生态治理”和“生境重建”进行伦理行动方案设计;灾疫预警伦理是以灾疫高危风险区域和重点区域之灾疫隐患为对象,展开其预警(即预测、警报、防范)伦理行动方案研究;灾疫后重建伦理恰恰是对灾疫爆发后如何重建灾疫区设计伦理行动方案。

      一、灾疫后重建伦理实践的基本问题

      1.灾疫后重建伦理实践理念

      灾疫后重建是针对灾疫区和灾疫民而言的,在重建中应当践行如下伦理理念:

      首先,灾疫后重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这方面,汶川地震的重建堪称典范,其重建过程为中国当代灾疫后重建确立了基本的伦理理念。《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2008年6月8日)总则第二条要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继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2008年8月12日)确立了如下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环境生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如上条例、规划,都有力地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伦理本位。

      以人为本的伦理理念落实在灾疫后重建实践过程中,就是生命至上。因为,生命是人存在的根本前提,人的一切都以生命为绝对前提,其它一切,都只有当生命存在时,才产生实际的意义,才获得具体的价值。以人为本,不过是对“生命重于一切、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之伦理价值诉求的具体实践操作化。所以在灾疫后重建中,必须明确生命至上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诉求。

      其次,灾疫后重建还必须持守过程理念。从根本上讲,世界是一种活动性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当然首先包括人),也是一种活动性存在。活动性存在构成了世界、生命、人存在的动态本质。这一动态本质赋予灾疫后重建以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即过程理念。过程理念强调关联性、生成性和生变性。

      灾疫后重建,首先必须考虑自然、生命、人、社会之间的动态关联,必须通过重建而恢复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生境状态。其次,灾疫后重建还必须考虑生成性问题,即灾疫后重建当然要保障住房、道路、城市等必有的物理设施,同时还要使这些东西有生命、有活力、有自我生成的能力。比如,重建必须考虑区域性地质结构容量、地球的区域承载能力和区域社会的自净化能力等等,因为只有所重建的东西在一定的承载力和自净力范围内,它才具有自生成性;一旦超越了其承载力和自净力范围,它就将丧失其自生成性。其三,灾疫后重建还必须考虑动态生变性,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在全球流行的H1N1流感。流感病毒不断生变,产生新的病种,因而,临床治疗、预防药物的研制等等,都必须考虑其生变问题。一般自然灾害同样是如此,比如地震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次生灾害,以及重建本身所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灾害隐患和灾害等等,都必须在重建过程中得到正视和考虑。

      灾疫后重建当然要讲速度,但按照过程论伦理理念,灾疫后重建却不能陷入速度至上的泥淖。因为,灾疫后重建的速度,始终是相对物理因素而论的,而过程论伦理理论却强调重建之后自生功能的全面恢复。比如2003年的SARS治理,当时为了抢时间,追求速度,留下不少问题,许多幸存的生命,并没有恢复自生功能,相反却一天天丧失其自生能力。总之,灾疫后重建在速度控制方面,应该体现过程论伦理理念,以关联性、生成性和动态生变性为要求,以承载力、自净力为标准,并以自生功能全面恢复为目标。正因如此,灾疫后重建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比方说,美国、日本甚至中国台湾地区都比中国大陆发达,其经济基础更为雄厚,人本关怀传统似乎也不亚于我们,但台湾“九·二一”地震灾后重建历时六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时近十年之久,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将达七年。

      其三,灾疫后重建还必须追求生境伦理理念。汶川地震,是在人类地震史上为数有限的巨灾之一,其破坏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唐山地震灾难;但汶川灾后重建速度之快,似乎也堪称人类典范。截止2010年4月30日,汶川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完工78.2%,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分别完工99.7%和84.2%,三年的灾后重建规划两年内就将基本完成。但汶川灾后重建要真正成为人类灾疫后重建史上的完美典范,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考验什么?考验重建后灾区的生境化程度,考验其预防新的灾疫、消除各种可能性灾疫隐患的实际能力。因而,灾疫后重建的最根本的伦理理念,是生境理念。生境伦理理念之于灾疫后重建之所以根本,就在于生境伦理理念构成了灾疫后重建的目标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