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的伦理气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晓琼,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企业家是拥有资本且懂得资本运营艺术的精英,他们拥有为他者所不具备的伦理气质或伦理精神,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而桑巴特叫作“伦理气质”。这种伦理气质成为了企业家追求收益最大化同时也最大化地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基础。从类型上看,企业家的伦理气质表现为“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性语境下,探讨中国企业家如何形成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并充分运用这种精神,对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工作。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6-0094-07

      在西方,企业发展史与资本主义发展史几乎同样长久,在近二百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企业家德性结构,可称之为“企业家伦理气质”,这种德性结构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中国的市场社会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们尚未形成丰富而成熟的“企业家伦理气质”,准确地说,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很多,而称得起企业家的不多。而中国企业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愈来愈重要,如何借鉴西方企业伦理资源并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企业经营者真正成为企业家从而履行社会责任,无疑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任务。

      一、企业及企业家

      企业是拥有资本且通过资本获取最大化收益的竞争、营利性组织。它与政治组织不同。政治组织是借助垄断性的权力资本、通过支配行为而贯彻其意志的独占性、非营利性组织①。权力作为一种支配性力量是被垄断在政治组织之中的,它不能市场化,不可以转让也不可以买卖。垄断性与非营利性是政治组织的基本特征。而企业则是开放的、竞争的,而不是独占或垄断的,它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或毋宁说,企业原本就是市场化的产物。惟其同类组织很多,要想占领市场并追求收益最大化,就必须通过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借助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管理取得相关公众的了解、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正是开放性和市场化的内在要求,才使得企业必须好自为之,制订并遵守具有足够效力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满足消费者和社会正当需要的基础上追求自身的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又与公益性组织不同。公益性组织通常并不为个人得失而去努力,它要么以某个组织的利益或整个社会的利益,要么以下一代人的利益为努力的目标,而企业也可能考虑到他者、社会或下一代人的利益,但其首要的价值目标则是追求企业当下的收益。这就有可能在当下利益的推动下,使企业违背最低要求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在与政治组织和公益组织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企业既有遵守伦理道德的可能也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可能。进言之,企业既有进行伦理道德建设的可能,又有进行伦理道德建设的必要。这是由企业的竞争和营利性质决定的,这种性质成为了企业家必须具有伦理气质、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根由。然而,企业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共同体,是虚拟的个人,它没有由知情意构成的人格结构,也没有良心,更没有因做出违背伦理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忏悔或负罪感。于是,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上,企业家是否形成企业家的伦理气质就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企业家,比较那些先赋角色(地位)如儿女、父母等,企业家绝对是自致角色,是凭借自己的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而获得的社会地位。于是每个人也就不可能先天拥有企业家的伦理气质,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不是首先拥有企业家的伦理气质,然后再去经营,相反,他们只是具备企业家伦理气质的潜质。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而是把先天具有接受德性的潜质在反复进行的社会实践中变成具体的能力和品质力量。企业家的伦理气质就是在反复进行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能力和德性结构。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很多,但具有且能够充分运用企业家伦理气质的人却不见得那么多。企业家是拥有资本且懂得资本运营艺术的精英,在他们身上潜存着一种为其他社会成员所不具有的文化气息,这就是企业家的伦理气质。

      二、两位社会学家视野中的企业家伦理气质

      两位社会学家是指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和威纳·桑巴特。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讨论了信教的企业家的伦理气质,他归结为职业精神和禁欲主义;而对世俗企业家之伦理气质的深入研究当属德国另一位社会学家威纳·桑巴特。

      准确地说,企业家的伦理气质问题既是经济史和道德史的范畴,又是经济伦理学的概念。因为,没有哪个人先天地具备企业家伦理气质,有的只是拥有德性的潜质,是在反复进行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积累和实现出来的,因此,如不能完全了解企业家的经营史和道德史就不会完全了解和理解企业家的伦理气质。就此而言,韦伯和桑巴特的学术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从总体性上讲,一如市场经济首先是从西方肇始并快速发展起来那样,企业家的伦理气质也是那些发现并践行市场经济的经济精英在经营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然而企业家的伦理气质并非凭空出现的,就像市场经济不是空穴来风那样,而是必有其精神文化前提和社会结构基础。对此,经济史学家和道德史学家作了艰苦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人把它归结为皇帝或个别权威者的古怪性格,有的人把它归结为历史的偶然性事件,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历史演进的路向,使市场经济的形成延迟了一千多年。历史的逻辑总是那样出人意料,它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依照历史的逻辑看待市场经济和企业家的伦理气质,事实上,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中就已经蕴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家伦理气质的文化元素,这就是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与创新精神,古罗马文化中的法律精神。但这种精神并不能直接转换成企业家的伦理气质,而是必须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当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方式的市场经济同作为文化元素的创新精神和法律精神有机结合的时候,一个具有特殊精神气质的人群才能被孕育出来,这就是企业家集团。然而如何去描述企业家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史呢?一种是经济史的方式,一种是文化史的方式。桑巴特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描述揭示了世俗企业家之伦理气质的演进历程,而韦伯则通过对宗教改革运动的描述发掘宗教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宗教改革,新教对教义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在古希腊文化和中世纪的教义中,拿钱去直接赚钱是不道德的;而在新教看来,上帝也喜欢赚钱的人,只要这些赚钱的人对上帝保持着真诚和忠诚。如何表达这种真诚和忠诚呢?要借助于经济活动来实现,不能把经济活动也就是生产和买卖活动仅仅看成是世俗的,只是为着改善世俗的生活而去行为;相反,应该把生产和买卖视作为上帝而进行的事情,换言之,要把世俗的生产和买卖看成是神圣的,金钱和财富是献给上帝的礼物。从事生产和买卖的人要有职业感和神圣感,一如对待上帝那样,行动者也要用一颗真诚的、坦诚的心对待生产和买卖。在职业感和神圣感的召唤下,从事生产和买卖活动,其终极目的就不是为了消费和奢侈,而是奉献上帝和回报社会,因此要禁欲和节俭。上帝不喜欢懒惰的人,上帝更不喜欢奢侈浪费的人,上帝所喜欢的是那些竭尽全力工作而又勤俭节约的人。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这种组织方式的基本原则:竭尽全力创造财富而又勤俭节约地对待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财富,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虔诚、真诚、坦诚是经济活动的宗教基础,禁欲、勤俭是经济活动的伦理基础,这就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② 的内在关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