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伦理与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丽双,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9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1)12-0064-09

      当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随着苏联解体而失去主导地位后,西方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在俄罗斯也快速失灵,前苏联的社会思想陷入了极为混乱的状态。面对改革初期经济衰退、生活艰难、道德沦丧的社会现状,国家已无法通过正常的思想道德教育来矫正这种无序状况,多数俄罗斯人相信只有宗教能够拯救俄罗斯。在思想道德领域,东正教伦理学迅速兴起,取代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导地位。经过20年的复兴与发展,东正教已作为超越宗教界域的重要力量,在俄罗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东正教伦理与现代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与碰撞,新的历史形势对东正教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务实的社会价值观念以保证其政治、经济制度有效运行,东正教伦理将继续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观支撑?其二,历史上东正教伦理曾阻碍过俄罗斯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东正教伦理能否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其三,当前俄罗斯的政教关系、东正教伦理与国家发展的问题变得尤为迫切和敏感,国家与教会将怎样合奏“交响曲”?

      这无不涉及东正教自身的现代化,东正教正试图以自身的现代化回应这些挑战。目前,东正教复兴初期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东正教完成更重要的新使命——实现东正教伦理自身的现代化,与世俗社会接轨,成为俄罗斯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宗教的现代化也就是世俗化。在现代化不可逆转的当今世界中,宗教的世俗化已经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天主教和新教在此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今,尚古而不善变的东正教也开启了前行的脚步。

      一 东正教伦理与社会价值观

      20世纪80年代末,以古谢伊诺夫为首的改革派伦理学家附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复兴列夫·托尔斯泰的非暴力抗恶伦理观的基础上,建构新伦理学,宣扬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掀起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潮,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动摇和瓦解了前苏联人民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使前苏联的社会价值观陷入了极为混乱的状态。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且已不被多数民众所认可,只有一小部分学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则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俄罗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初期改革的失败,作为“新思维”之一的新伦理学也失去了立论根基。与此相伴的是,国民信仰出现了危机,旧的社会理想失去了价值,而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大多数俄罗斯民众不仅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也不再相信西方的自由主义。经过切肤之痛的反思,他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中的东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期望通过回归东正教价值观来拯救俄罗斯的道德失序,东正教比以往更自觉地担负起拯救俄罗斯、拯救俄罗斯人道德状况的使命。

      东正教伦理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第一性等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俄罗斯初期重建社会价值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经20年的改革,俄罗斯已经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体制难以发挥预期的功能和作用。在找寻俄罗斯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的过程中,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何在俄罗斯的资本主义中,东正教伦理不能起到新教伦理的作用、不能促进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呢?原因在于东正教伦理中的群体意识、出世禁欲主义、精神第一性、劳动伦理等观念仍被俄罗斯的大多数民众所认可,这些观念与现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理念产生了冲突与碰撞,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这并非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会和俄国政界、民间社会刻意所为,而是由东正教伦理的精神特质所决定的。

      东正教伦理偏重心灵纯洁的遁世性、不区分僧俗道德而具有的非现实性、非理性的宗教审美主义理想、末世论的追求等精神特质,决定了它在价值观方面与西方基督教的不同。与天主教和新教相比,它缺乏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和世俗性,它更偏重俗世生活之外的超验的价值,贬低和轻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及实践活动,反对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反对被西方奉为经典的自律伦理学。显然,东正教伦理的这些精神特质及其价值观与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以天职观念和严格的理性化计算为基础,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个人价值目标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冲突。

      目前,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务实的社会价值观念,为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制度营造出能保证其有效运行的文化环境。然而,在价值观领域起主导作用的东正教伦理与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着如此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俄罗斯学者、还是宗教界人士都在思考共同的问题:东正教伦理能否成为俄罗斯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东正教伦理将继续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观支撑?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应明确现代化的内涵和俄罗斯的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精神动力。“现代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按照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它不仅仅指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文化、政治、宗教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应具备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和人口控制化等诸多特征。这种全方位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念。一种相对成功的制度、体制背后总有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一国在搬用和模仿别国成功的制度时,不可能立即把相应的文化环境也搬过来。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俄罗斯,需要适当改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在本国的精神文化中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当前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东正教正试图通过自身价值观的现代化来担当这一使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宗教的现代化即世俗化,“所谓宗教的世俗化,是指宗教组织对自己的教规和教义做适应社会的解释并在实践方式上加以调整,使之日益关心现世事务,重视近期及可预见的未来的利益,而不再将彼岸世界或超脱现实的来世作为信仰的唯一目标。”①

相关文章: